图像风格迁移与目标分类技术解析
1. 图像风格迁移中的NST与轮廓应用
1.1 最终循环训练
可以轻松实现最终的循环训练,以下是示例代码:
epochs = 20
steps_per_epoch = 100
step = 0
for n in range(epochs):
for m in range(steps_per_epoch):
step += 1
train_step(image)
print(".", end="")
display.clear_output(wait=True)
imshow(image.read_value())
plt.title("Train step: {}".format(step))
plt.show()
在运行过程中,每一轮训练后都能看到图像的变化。
1.2 NST与轮廓的结合应用
可以利用神经风格迁移(NST)与轮廓进行有趣的应用。轮廓是指以单一颜色的实心形状表示的物体图像。
操作步骤如下:
1. 在互联网上搜索类似马赛克或彩色玻璃的图像。
2. 目标是获得如图所示经过掩膜处理后应用NST的轮廓图像。
1.3 掩膜处理
掩膜处理是根据轮廓将图像的部分区域变为纯白色的过程。可以将轮廓覆盖在图像上(两者分辨率需相同),只保留轮廓为黑色的部分。不过,直接进行掩膜处理的结果可能不太令人满意,比如没有明显的边缘,马赛克形状被简单地从中切断。可以使用NST来改善最终图像,具体过程如下:
- 使用类似马赛克的图像作为风格图像。
- 使用轮廓图像作为内容图像。
- 最后使用轮廓图像对最终结果进行掩膜处理。
如果图像以numpy数组形式保存,轮廓保存在名为
mask
的数组中,图像保存在名为
result
的数组中,且假设
mask
数组仅包含0或255值(黑色和白色),则掩膜处理代码如下:
result[mask] = 255
2. 目标分类相关概念
2.1 目标分类任务概述
主要关注语义分割、定位、检测和实例分割等更高级的图像任务。这些算法需要多种高级技术,如多损失函数和多任务学习。
2.2 目标定位的概念
图像分类通常只能给出图像的一个类别,但在实际情况中,图像可能包含多个对象。目标定位则是要确定图像中对象的位置,并绘制矩形边界框。有时文献中,当图像仅包含一个对象实例时使用“定位”术语,包含多个实例时使用“检测”术语。
相关术语总结如下:
| 术语 | 描述 |
| ---- | ---- |
| 分类 | 为图像赋予标签,即“理解”图像内容 |
| 分类与定位 | 为图像赋予标签并确定其中对象的边界,通常绘制矩形框 |
| 目标检测 | 当图像中有多个对象实例时,确定所有对象实例并绘制边界框 |
| 实例分割 | 为图像的每个像素标记特定类别,以确定对象实例的精确边界 |
| 语义分割 | 为图像的每个像素标记特定类别,但不区分同一对象的多个实例 |
2.3 重要数据集
- Microsoft COCO数据集 :包含91种对象类型,328,000张图像中有250万个标记实例。2017年的训练图像约118,000张,需要18GB硬盘空间。有对象检测、关键点检测、材质分割、全景分割和图像字幕等五种注释类型。可以通过API下载图像,Python也有相应支持。
- Pascal VOC数据集 :网站不太稳定,有镜像网站可获取文件,规模比COCO数据集小很多。
2.4 交并比(IoU)
在对图像进行分类并绘制边界框的任务中,需要一个指标来量化预测边界框与真实边界框的重叠程度,通常使用交并比(IoU)。公式为:
[
IoU = \frac{Area\ of\ overlap}{Area\ of\ union}
]
理想情况下,完全重叠时IoU = 1;无重叠时IoU = 0。
2.5 解决目标定位的简单方法 - 滑动窗口法
2.5.1 算法步骤
- 从输入图像的左上角开始,切割一个小部分,假设图像尺寸为x, y,切割部分尺寸为wx, wy(wx < x且wy < y)。
- 使用预训练网络对切割的图像部分进行分类。
- 将窗口向右和向下移动一个步长s,再次使用网络对新部分进行分类。
- 当滑动窗口覆盖整个图像后,选择分类概率最高的窗口位置作为对象的边界框。
2.5.2 算法示例代码
def localize_digit(bigimg, stride, wx, wy):
slidx, slidy = wx, wy
digit_found = -1
max_prob = -1
bbx = -1 # Bounding box x upper left
bby = -1 # Bounding box y upper left
max_prob_ = 0.0
bbx_ = -1
bby_ = -1
most_prob_digit = -1
maxloopx = (bigimg.shape[0] - wx) // stride
maxloopy = (bigimg.shape[1] - wy) // stride
print((maxloopx, maxloopy))
for slicey in range(0, maxloopx * stride, stride):
for slicex in range(0, maxloopy * stride, stride):
slice_ = bigimg[slicex:slicex + wx, slicey:slicey + wx]
img_ = Image.fromarray(slice_).resize((28, 28), Image.NEAREST)
probs = loaded_model.predict(np.array(img_).reshape(1, 28, 28, 1))
if (np.max(probs > 0.2)):
most_prob_digit = np.argmax(probs)
max_prob_ = np.max(probs)
bbx_ = slicex
bby_ = slicey
if (max_prob_ > max_prob):
max_prob = max_prob_
bbx = bbx_
bby = bby_
digit_found = most_prob_digit
print("Digit " + str(digit_found) + " found, with probability " + str(max_prob) + " at coordinates " + str(bbx) + " " + str(bby))
return (max_prob, bbx, bby, digit_found)
2.5.3 滑动窗口法的问题与局限性
- 可能无法覆盖整个图像,取决于wx、wy和s的选择。
- 难以选择合适的wx、wy和s,因为对象的尺寸通常是未知的。
- 如果对象跨越两个窗口,边界框可能不准确。
当窗口大小和比例改变时,该方法的效果会变差。例如,对于40x40窗口和步长为10的情况,数字分类的置信度可能很低,甚至会出现分类错误。
以下是滑动窗口法的mermaid流程图:
graph TD;
A[开始] --> B[切割图像部分];
B --> C[使用预训练网络分类];
C --> D[移动窗口];
D --> E{窗口是否覆盖整个图像};
E -- 否 --> B;
E -- 是 --> F[选择最高概率窗口位置];
F --> G[输出边界框];
G --> H[结束];
3. 滑动窗口法的代码实现与效果分析
3.1 预训练模型的保存与加载
为了避免每次都重新训练卷积神经网络(CNN),可以将训练好的模型和权重保存到磁盘,后续需要时再加载使用。以下是保存和加载模型的代码示例:
# 保存模型
model_json = model.to_json()
with open("model_mnist.json", "w") as json_file:
json_file.write(model_json)
model.save_weights("model_mnist.h5")
# 加载模型
model_path = '/content/drive/My Drive/pretrained-models/model_mnist.json'
weights_path = '/content/drive/My Drive/pretrained-models/model_mnist.h5'
json_file = open(model_path, 'r')
loaded_model_json = json_file.read()
json_file.close()
loaded_model = model_from_json(loaded_model_json)
loaded_model.load_weights(weights_path)
3.2 生成测试图像
为了测试滑动窗口法的效果,创建了一个包含单个数字的较大图像。具体步骤如下:
1. 从MNIST测试集中选取一个数字图像。
2. 使用
PIL
库将图像扩展,添加一个56像素的黑色边框。
from PIL import Image, ImageOps
src_img = Image.fromarray(x_test[5].reshape(28,28))
newimg = ImageOps.expand(src_img,border=56,fill='black')
3.3 运行滑动窗口法
使用之前定义的
localize_digit
函数对生成的图像进行目标定位。
localize_digit(np.array(newimg), 28, 28, 28)
运行上述代码后,输出结果为:
Digit 1 found, with probability 1.0 at coordinates 56 56
(1.0, 56, 56, 1)
这表明成功找到了数字1,且定位的概率为1.0,坐标为(56, 56)。
3.4 不同参数下的效果对比
当改变滑动窗口的大小和步长时,滑动窗口法的效果会受到显著影响。以下是不同参数设置下的效果对比表格:
| 窗口大小 (wx, wy) | 步长 (s) | 分类概率 | 分类结果 |
|---|---|---|---|
| (28, 28) | 28 | 1.0 | 正确 |
| (40, 40) | 10 | 0.21 | 正确但置信度低 |
| 其他不合适设置 | - | 低或错误 | 错误分类 |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当窗口大小和步长设置不合适时,分类的置信度会降低,甚至可能出现分类错误。
4. 总结与展望
4.1 技术总结
本文介绍了图像风格迁移中的NST与轮廓应用,以及目标分类相关的概念和方法。在图像风格迁移方面,通过NST和掩膜处理可以将马赛克风格应用到轮廓图像上,得到更美观的结果。在目标分类方面,详细介绍了目标定位、检测、分割等概念,以及重要的数据集和评估指标IoU。同时,对解决目标定位问题的滑动窗口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算法步骤、代码实现和存在的问题。
4.2 滑动窗口法的局限性
滑动窗口法虽然简单直观,但存在诸多局限性,如无法保证覆盖整个图像、难以选择合适的窗口大小和步长、对象跨越窗口时边界框不准确等。这些问题导致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不佳,尤其是当对象的尺寸和位置变化较大时。
4.3 未来发展方向
为了克服滑动窗口法的局限性,需要探索更先进的目标定位和检测算法。例如,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如Faster R - CNN、YOLO等,能够自动学习对象的特征和位置,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随着数据集的不断丰富和计算能力的提升,语义分割和实例分割等更复杂的任务也将得到更好的解决。
以下是目标分类技术发展的mermaid流程图:
graph LR;
A[传统方法(如滑动窗口法)] --> B[深度学习方法(Faster R - CNN、YOLO等)];
B --> C[更复杂任务(语义分割、实例分割)];
D[数据集丰富] --> B;
E[计算能力提升] --> B;
通过不断研究和创新,图像目标分类技术将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自动驾驶、安防监控、医学影像等多个领域带来更强大的支持。
超级会员免费看
148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