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班的时候,小赵和我形影不离,每天一起上下学。当时流行电视剧包拯,我俩对包拯并不感兴趣,而是羡慕包拯的手下王朝和马汉,那身装扮,那走路的派头,关键是身上带着刀,太威风了。上下学的路上,我俩就自称王朝和马汉,我书包斜挎在右侧,他书包斜挎在左侧,我左手摆出击掌的姿势,他右手是击掌的姿势,两人走路步伐一致,严格左右对称,彼此好像镜子里的影子。有次路上遇到女同学,要从我俩中间穿过去,破坏我们的队形,我们不让她过。第二天就被告了老师,说是路上拦截女生,结果被老师收拾了。
我和小赵还联手干过一件大事。我们上学路上有一家饭店,每天晚上里面欢声笑语,大门一开,饭菜香味扑面而来,馋得我们直吞口水。我们从来没有自己做主下过饭店,身上连一分钱都没有,每次下午放学路过都要等着饭店的门开了,闻一闻。自从王朝马汉附体之后,我们胆子变大了。有一天下午放学,我们就坐在饭店门口等。街上的喇叭循环播放《酒干倘卖无》,震耳欲聋。不知道播放了多少遍,终于有第一群客人从里面出来了,我们大模大样走进去,直接走到客人刚刚离开的饭桌,开始收拾残局。当时吃的是什么菜,这已经是四十年前的事情了,我记不得了,我不能瞎说,但肯定都是平时没有吃过的好东西。这桌没有吃完,另一桌的客人又走了,那桌也有好东西,我们赶紧转移战场。就这样,一桌接一桌地吃,不知道吃到什么时候了。最后,两家的家长找进来了,说他们在家里左等右等,早过了放学时间了,一直不回家。两家人就一起出来,在放学路上到处找我们,哪知道在饭店找到了。就这样,我和小赵才摸着鼓鼓的肚子,打着饱嗝,各回各家了。
那顿饭的味道,现在已经毫无印象了。一晚上吃一百多道菜,过了四十多年,谁能记得住味道!顶级美食家也没有这能力。一晚上,人来人往,客人走一桌,我们吃一桌。那天晚上所有客人点过的菜,我们都尝了一遍,一道都没有漏。有的菜,剩的比较多,其实味道一般;有的菜,只剩下汤水了,也不知道是什么菜,但是正因为没有剩下菜,才说明那道菜很受欢迎,我们就喝剩下的汤水。小赵眼疾手快,看见空盘子,就端起来喝汤,汤水流了一脖子,太不体面了。实在是不讲究,他父母平时没有教给他,一桌人吃饭的时候,不要把盘子端起来吃,心里得装着其他人,不能光顾自己。小赵看我不高兴了,就唱“没有我就没有你”。我看见有个酒杯没有清干净,我拿起一口就喝了,一点也不好喝,但还是故意发出“咔——”的声音。小赵见了,四处找没有清干净的酒杯,找不到,就唱“酒干倘卖无”。
直到现在,我再也没有像那次那样,一顿饭能吃那么多道菜。据说,慈禧太后一顿饭要尝一百多道菜,一道菜只吃两口。其实也没有多了不得,我五岁的时候已经体验过了。虽然我俩吃的菜,是别人吃剩下的,但慈禧吃的菜,厨师、太监也提前尝过,试试味道对不对、有没有下毒。她吃的是太监们吃剩下的,我俩吃的是客人们吃剩下的,我俩的待遇不比慈禧的差。而且,我天天吃的是我妈做的寡淡面条,猛然吃到饭店大厨炒的各色美味,幸福感不知比慈禧高多少倍。
一百多道菜,慈禧肯定吃不完,剩下的菜就又赏给太监们吃。太监们心里就盘算,按什么顺序上菜,才能给自己留下好吃的。所以,太监先上的都是不好吃的、或者不稀罕的,最后才端出来好吃的、稀罕的。这样,慈禧一开始就吃饱了,都后面吃不动,就正好留给太监们吃。现在的人去饭店吃饭,先打开手机看点评,哪个好吃哪个不好吃,清清楚楚。四十年前没有大众点评,但是我俩看桌子上盘子的残余情况,就能猜出来。慈禧那时候,要是哪个太监告诉慈禧,这道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慈禧就要反问他了,你怎么知道的,你偷吃过?所以,慈禧虽然天天吃一百道菜,其实并没有吃到真正的好菜。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随老师到唐山出差,合作单位招待我们吃饭。有一道菜叫“搁着”,说是慈禧当年吃到这道菜的时候,说“搁着”吧,意思是她要多吃几口。从此,搁着被当成这道菜的菜名了。当时这道菜应该是排在前面的,属于太监们不太想吃的菜。这么普通的菜,都能打动慈禧,可见慈禧吃的不过如此。
这一顿饭对于我的意义重大。释迦牟尼出家之前,享尽了荣华富贵,所以能看淡一切。这顿饭后,我对于吃饭看淡了。曾经沧海难为水,以后的饭怎么也达不到这个高度了,没有什么饭能对我产生多大的吸引力。我妈的同事结婚、暖房,酒席经常是在医院食堂进行。只要上了彩礼,大人和孩子都要去吃席。而我宁愿在家吃寡淡面条,也不愿意去和一群不熟悉的人吃席。有一次,在大院里,我妈劝我去食堂吃席,我不愿意。看见同学小波从旁边经过,快步朝食堂走去。我妈说,你看人家小波不是去了。我还是不同意。我妈怎么也不愿意白上彩礼,反复劝说;而我宁愿在家不管吃点什么,也不想去吃席。我妈想少做一顿饭;而我实在不愿意去人群中受罪。过了一会,小波吃饱饭,摇摇晃晃从食堂回来了。我和我妈还在那里僵持。我妈实在拗不过我,只好进厨房,捅开火,随便做顿简简单单的面条。
不用说了,我妈不高兴时候做的面条,比平时的还要寡淡,没有颜色、没有香味、没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