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圆弧上两点坐标和半径求圆心坐标的算法(C++)

本文介绍了一种通过已知两点坐标及圆的半径来计算圆心坐标的数学方法,并提供了一个C++实现示例。该算法适用于需要精确计算圆心位置的应用场景。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include<iostream>
#include<math.h>
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YuanXin(double x1,double y1,double x2,double y2,double R,double &x,double &y)
{
	double c1 = (x2*x2 - x1*x1 + y2*y2 - y1*y1) / (2 *(x2 - x1));
	double c2 = (y2 - y1) / (x2 - x1);
	double A = (c2*c2 + 1);
	double B = (2 * x1*c2 - 2 * c1*c2 - 2 * y1);
	double C = x1*x1 - 2 * x1*c1 + c1*c1 + y1*y1 - R*R;
	cout << B*B - 4 * A*C << endl;
	y = (-B + sqrt(B*B - 4 * A*C)) / (2 * A);
	x = c1 - c2 * y;
	cout << "x=" << x << "y=" << y << endl;
}

int main()
{ 
	double a=0, b=0;
	YuanXin(1, -6, 6, -1, 5, a, b);
	cout << "a=" << a << "b=" << b << endl;
	return 0;
}

<think>我们已圆心坐标(center_x,center_y)、半径radius、起点(start_x,start_y)和终点(end_x,end_y)。我们的目标是计算圆弧上所有点的坐标。注意:圆弧有优弧和劣弧之分,但通常我们默认是劣弧(小于180度的弧)。但这里我们已起点和终点,实际上可能有两个弧:一个劣弧和一个优弧。因此,我们还需要道是逆时针还是顺时针方向,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指定弧的方向(例如通过圆心角的正负)。然而,问题中并没有指定方向,所以我们通常假设是较短的那段弧(劣弧)。但为了通用性,我们可能需要额外的信息,如弧的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或者是否是最小弧。不过,在图像处理中,我们通常可以通过起点和终点以及圆心计算出两个角度:起点相对于圆心的角度和终点相对于圆心的角度。然后我们可以通过这两个角度之间的圆弧来获得所有点。步骤:1.计算起点相对于圆心的角度(θ1)和终点相对于圆心的角度(θ2)。角度可以用atan2函数计算:θ1=atan2(start_y-center_y,start_x-center_x)θ2=atan2(end_y-center_y,end_x-center_x)2.确定圆弧的方向(顺时针还是逆时针)。通常,我们默认从起点到终点按逆时针方向绘制劣弧。但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我们可以考虑两种情况。不过,在图像中,我们可能已圆弧的走向(例如,通过轮廓的走向)。这里,假设我们要的是从起点到终点逆时针方向上的弧(这是常见的数学定义)。3.根据起点角度和终点角度,我们可以生成从θ1到θ2之间的一系列角度(如果是逆时针,则θ1到θ2,如果θ1>θ2则需要加上2π;如果是顺时针则相反)。但这里有一个问题:角度是循环的,因此我们需要考虑角度跨越0度的情况。4.为了避免方向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圆心角的大小来确定弧。我们可以计算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圆心角(夹角):angle_diff=fmod(θ2-θ1+2*M_PI,2*M_PI);//确保结果在0到2π之间如果我们想要劣弧(小弧),则取较小的圆心角(小于π),如果我们想要优弧(大弧),则取较大的圆心角(大于π)。但通常我们默认劣弧。5.然后,我们可以从θ1开始,以一定的步长(例如1度)增加角度直到θ1+圆心角(注意方向),或者根据方向从θ1到θ2。6.对于每一个角度θ,我们可以计算圆上的点:x=center_x+radius*cos(θ)y=center_y+radius*sin(θ)7.将这些点存储在一个向量中。但是,注意:由于像素坐标是整数,我们需要四舍五入或者取整,但是计算过程中最好保留浮点精度,最后再取整。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圆弧上的点可能不是连续的(因为角度步长可能导致相邻点之间的距离大于1个像素),所以我们需要确保步长足够小(例如,每一步长对应的弧长小于1像素)。但这样效率较低。另一种方法是使用Bresenham画圆算法,但它是用于整个圆的,我们可以修改为圆弧。不过,OpenCV本身没有直接提供计算圆弧上所有点的函数,但我们可以使用圆生成算法并截取圆弧部分。考虑到效率,我们可以使用角度步长,步长设置为1度(或更小)通常可以满足要(因为圆弧通常不会太长)。但是,如果半径很大,1度对应的弧长可能超过1像素,这时我们可以根据半径调整步长,使步长对应的弧长大约为1像素。步长角度=1/radius(弧度)?这样步数会很多。另一种更高效的方法是使用Bresenham画圆算法,并只生成圆弧部分。但是Bresenham算法是按八分圆生成的,我们需要将其扩展到任意弧。这里,为了简单,我们使用角度步进法,并取步长为1度(即1°=π/180弧度)。这样对于劣弧(最大180度),最多180个点,可以接受。步骤总结:a.计算角度θ1和θ2(弧度)。b.确定圆弧的方向(假设逆时针,且取劣弧)。-我们计算从θ1逆时针到θ2的角度差:如果θ2>=θ1,则角度差=θ2-θ1;否则,角度差=θ2-θ1+2π。-如果角度差>π,那么劣弧应该是顺时针方向(即从θ1到θ2的顺时针弧),但通常我们指定方向。这里,我们假设用户要的是劣弧(即较小的弧),那么如果逆时针角度差>π,则实际应该走顺时针方向(即劣弧在另一侧)。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劣弧的定义调整方向。c.实际上,我们可能需要用户指定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或者指定弧是劣弧还是优弧。由于问题没有明确,我们假设用户要的是从起点到终点的劣弧,且方向为从起点到终点的较短弧方向(可能是顺时针也可能是逆时针)。d.因此,我们可以计算两个方向的角度差:diff_ccw=(θ2-θ1+2*M_PI)%(2*M_PI);//逆时针方向的角度差diff_cw=(θ1-θ2+2*M_PI)%(2*M_PI);//顺时针方向的角度差取较小的角度差对应的方向。如果diff_ccw<diff_cw,则选择逆时针方向,角度从θ1增加到θ1+diff_ccw;否则选择顺时针方向,角度从θ1减少到θ1-diff_cw(注意角度减少时,需要步长为负)。e.然后,我们以一定步长(例如1度对应的弧度)遍历角度,计算每个角度对应的点。但是,注意:由于图像坐标系(y轴向下)和数学坐标系(y轴向上)的不同,atan2函数在OpenCV中计算的角度是以数学坐标系为准(即x轴向右,y轴向上),而图像中y轴是向下的。因此,我们需要调整吗?实际上,在OpenCV中,我们通常将图像的原点(0,0)设在左上角,x向右,y向下。当我们计算角度时,使用atan2(dy,dx),其中dy=start_y-center_y,在图像中,如果点在圆心的下方,dy为正(因为y坐标大),而在数学坐标系中,下方为负。所以,这样计算出来的角度与数学坐标系是相反的(即顺时针方向为正,逆时针为负?)。不对,atan2(dy,dx)在图像坐标系中,正x向右,正y向下,那么第一象限是右下,第二象限是左下,第三象限是左上,第四象限是右上。因此,角度从正x轴开始,顺时针旋转为正(因为y向下)。所以,我们计算的角度θ1和θ2实际上是图像坐标系中的角度,其中0度指向正右方,90度指向下方(正y方向),180度指向左方,270度指向上方。因此,在图像坐标系中,逆时针方向实际上是角度减少的方向(因为顺时针为正)?不对,atan2函数返回的角度范围是[-π,π](或[0,2π]?取决于实现,但通常标准库返回[-π,π])。在图像坐标系中,如果我们从正x轴开始,顺时针旋转,角度增加(正角度)。所以,从θ1到θ2顺时针旋转,角度变化是增加的(如果θ2>θ1)?但是,在图像中,我们通常画弧时,从起点到终点,如果按照顺时针方向,角度应该是从θ1增加到θ2(如果θ2>θ1)?但是,如果θ2<θ1,则顺时针方向需要从θ1到θ2+2π,所以我们可以统一处理。为了避免混淆,我们可以这样:-在图像坐标系中,角度从正x轴开始,顺时针为正。-我们计算θ1和θ2(在[-π,π]范围内),然后我们将其转换到[0,2π)范围:θ1=θ1<0?θ1+2*M_PI:θ1;θ2=θ2<0?θ2+2*M_PI:θ2;-然后,我们计算逆时针方向的角度差(在图像坐标系中,逆时针方向是角度减少的方向):diff_ccw=(θ1-θ2+2*M_PI)%(2*M_PI);//因为逆时针方向,从θ1到θ2,需要θ1减少到θ2(如果θ2<θ1,则直接减少,否则减少到θ2-2π,但取模后就是θ1到θ2+2π的差?)实际上,逆时针方向的角度差可以这样计算:如果θ1>=θ2,则θ1-θ2;否则,θ1+2π-θ2。即:(θ1-θ2+2*M_PI)%(2*M_PI)-顺时针方向的角度差:如果θ2>=θ1,则θ2-θ1;否则,θ2+2π-θ1。即:(θ2-θ1+2*M_PI)%(2*M_PI)-然后选择较小的角度差对应的方向。如果顺时针角度差小于逆时针角度差,则选择顺时针方向(角度递增),否则选择逆时针方向(角度递减)。但是,这样比较麻烦。另一种思路:我们总是希望绘制劣弧,即角度差小于π的弧。那么,我们可以计算两个方向的角度差,取最小值min_diff,然后确定方向:if(顺时针角度差<逆时针角度差){direction=顺时针;//此时顺时针角度差=min_difftotal_angle=顺时针角度差;}else{direction=逆时针;//此时逆时针角度差=min_difftotal_angle=逆时针角度差;}然后,我们根据方向生成角度序列。但是,我们也可以直接使用圆心角(即min_diff)来生成弧,而不必关心方向,因为劣弧就是圆心角小于π的弧,我们只需要从起点开始,沿着某个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这个圆心角即可。但是,我们需要道是哪个方向?因为起点到终点有两个劣弧?不,起点和终点将圆分为两段弧,劣弧只有一条(小于π的那条)。但是,从起点到终点,劣弧的方向可以是顺时针也可以是逆时针?实际上,劣弧的方向是由起点和终点的位置决定的:劣弧总是较短的那条,因此方向是固定的(即从起点到终点的较短路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计算圆心角(劣弧对应的圆心角):angle_diff=min((θ2-θ1+2*M_PI)%(2*M_PI),(θ1-θ2+2*M_PI)%(2*M_PI));但是,这个圆心角是绝对值,没有方向。实际上,我们只需要圆心角的大小,然后从起点开始,沿着从起点到终点的较短路径方向(即圆心角最小的方向)生成点。这个方向可以通过比较两个方向的角度差来确定,然后按该方向生成。具体步骤:1.计算θ1和θ2(归一化到[0,2π))。2.计算顺时针方向角度差:cw_diff=(θ2-θ1+2*M_PI)%(2*M_PI);//如果θ2>=θ1,则为θ2-θ1,否则为θ2+2π-θ1计算逆时针方向角度差:ccw_diff=(θ1-θ2+2*M_PI)%(2*M_PI);//同理3.如果cw_diff<ccw_diff,则选择顺时针方向(即角度递增,因为顺时针在图像坐标系中是角度增加),步长为正,总角度为cw_diff。否则,选择逆时针方向(角度递减),步长为负,总角度为ccw_diff(注意,在逆时针方向,我们实际上是从θ1开始,每次减去步长,直到总角度变化达到ccw_diff)。4.然后,我们以一定步长(例如0.5度对应的弧度)生成角度序列。注意:步长的选择要保证点之间的间隔大约1像素。步长角度step_angle=1.0/radius(弧度)?这样每一步的弧长近似为1像素。但是,这样步数可能很多(如果半径很大)。或者我们可以使用固定步长(如1度)然后四舍五入取整,这样点可能会重复,我们可以去重。这里,我们采用固定步长1度(即π/180弧度),然后计算每个点,最后将点取整(四舍五入)并去重。但是,由于我们只需要坐标,我们可以使用set或者检查相邻点是否重复(因为按顺序生成,重复点应该是连续的)。或者,我们生成浮点坐标,然后四舍五入取整,再使用std::unique去重。实现代码:注意:由于我们使用图像坐标系,角度计算和数学坐标系不同,但是我们的计算已经基于图像坐标系(即y向下)。代码步骤:1.将角度归一化到[0,2π)2.计算两个方向的角度差3.选择较小的角度差,并确定方向(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和总角度4.根据步长生成角度序列(步长取1度对应的弧度,即M_PI/180)5.对于每个角度,计算点的坐标(浮点),然后四舍五入取整6.去重(因为角度步长可能很小,相邻点可能取整到同一个像素点)但是,去重可能会导致一些点丢失,但圆弧上相邻点取整后重复是正常的,我们只需要唯一的点。另一种方法:使用Bresenham画圆算法生成整个圆,然后筛选出在圆弧上的点。但是,筛选条件需要判断点是否在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弧上,这同样需要计算角度,而且Bresenham算法生成的圆是八分圆,需要组合,并且算法本身是按整数坐标生成的,所以没有浮点误差。但是,判断点是否在弧上需要计算角度,效率可能不如直接生成。因此,我们采用角度步进法。代码示例(C++,使用OpenCV的cv::Mat和点容器):注意:我们这里生成的是圆弧上的整数坐标点。步骤:1.计算角度(归一化到0~2π)2.计算两个方向的角度差3.确定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和总角度4.生成角度序列,计算每个点的坐标,并取整5.去重但是,去重前,我们可能得到连续重复的点,所以我们可以每次生成点后检查是否和上一个点重复,重复则跳过。具体代码:注意:由于图像坐标系(y向下),我们计算角度时:doubletheta1=atan2(start.y-center.y,start.x-center.x);//返回的是[-π,π]doubletheta2=atan2(end.y-center.y,end.x-center.x);归一化到[0,2π):if(theta1<0)theta1+=2*CV_PI;if(theta2<0)theta2+=2*CV_PI;计算两个方向的角度差:doublecw_diff,ccw_diff;if(theta2>=theta1){cw_diff=theta2-theta1;ccw_diff=theta1+2*CV_PI-theta2;}else{cw_diff=theta2+2*CV_PI-theta1;ccw_diff=theta1-theta2;}或者统一:cw_diff=fmod(theta2-theta1+2*CV_PI,2*CV_PI);ccw_diff=fmod(theta1-theta2+2*CV_PI,2*CV_PI);然后比较cw_diff和ccw_diff,选择较小的一个。确定方向:boolis_clockwise=false;doubleangle_diff;if(cw_diff<=ccw_diff){is_clockwise=true;angle_diff=cw_diff;}else{is_clockwise=false;angle_diff=ccw_diff;}生成点:std::vector<cv::Point>arcPoints;doublestep_radian=CV_PI/180.0;//1度,作为步长(弧度)doublecurrent_angle=theta1;//我们按步长增加(或减少)角度,直到达到总角度angle_diff//注意:我们生成的点包括起点和终点吗?通常包括//首先将起点加入(注意:起点可能因为取整和后面生成的点重复,但起点和终点我们希望保留)cv::Pointstart_point=start;//已的起点cv::Pointend_point=end;//已的终点arcPoints.push_back(start_point);//加入起点//计算步数:总步数=angle_diff/step_radian,向上取整intsteps=static_cast<int>(ceil(angle_diff/step_radian));//调整步长,使每一步均匀doubleactual_step=angle_diff/steps;if(!is_clockwise){actual_step=-actual_step;//逆时针方向,角度递减}for(inti=1;i<steps;i++){//注意:从1开始,因为起点已经加入,最后我们会单独加入终点吗?不,因为步长可能不能精确到达终点,所以我们在循环中计算到终点之前,最后加入终点current_angle+=actual_step;//归一化当前角度到[0,2π)(如果超出,则调整)current_angle=fmod(current_angle+2*CV_PI,2*CV_PI);//计算点坐标doublex=center.x+radius*cos(current_angle);doubley=center.y+radius*sin(current_angle);cv::Pointpt(round(x),round(y));//四舍五入取整//避免连续重复点if(!arcPoints.empty()&&pt==arcPoints.back()){continue;}arcPoints.push_back(pt);}//加入终点(避免重复)if(!arcPoints.empty()&&end_point!=arcPoints.back()){arcPoints.push_back(end_point);}但是,注意:由于浮点误差,我们可能无法精确到达终点,所以我们在循环后加入终点。但是,这样生成的弧上的点可能不包含终点(因为步长可能跳过终点),所以我们最后加入终点。但是,这样生成的弧可能多一个点(终点),也可能少一些点。另一种做法是:我们在循环条件中判断是否到达终点附近,但这样比较复杂。我们这里采用:生成从起点到终点(不包括起点,但包括终点)的中间点,然后最后加入起点和终点?不,我们在循环前加入了起点,然后生成中间点,最后加入终点。但是,这样生成的弧可能不够精确(因为步长是均匀的,但最后一步可能超过终点?)。我们可以在循环中控制角度不超过终点(顺时针时不超过theta2,逆时针时不低于theta2)。但是,由于我们总步长是angle_diff,所以最后一步应该不会超过。然而,由于浮点误差,可能最后一步会超出,所以我们需要在循环中判断。或者,我们可以在循环中从0到steps-1,这样最后一步就是起点加上steps-1步,然后我们单独加入终点。因此,修改循环:我们生成steps-1个中间点(因为起点已经加入,总共steps+1个点:起点、steps-1个中间点、终点)。但是,我们也可以不单独加入终点,而是让循环包括最后一步(即i=0到steps,共steps+1步,但是这样起点会重复)。所以,我们这样:arcPoints.push_back(start_point);//加入起点for(inti=1;i<=steps;i++){//计算当前角度:按比例doublet=static_cast<double>(i)/steps;current_angle=theta1+(is_clockwise?t*angle_diff:-t*angle_diff);current_angle=fmod(current_angle+2*CV_PI,2*CV_PI);//计算点doublex=center.x+radius*cos(current_angle);doubley=center.y+radius*sin(current_angle);cv::Pointpt(round(x),round(y));if(pt!=arcPoints.back()){//避免重复arcPoints.push_back(pt);}}//最后,确保终点被加入(因为浮点舍入,最后一点可能不是终点)if(arcPoints.back()!=end_point){arcPoints.push_back(end_point);}但是,这样在最后一步计算出的点应该就是终点(因为t=1.0,角度正好是theta1+angle_diff(顺时针)或theta1-angle_diff(逆时针),这正好是theta2?不一定,因为归一化可能有误差)。所以,我们可以直接使用theta2计算终点,然后比较是否和最后一点相同,不同则加入。注意:由于我们使用步长均匀分割,最后一点应该非常接近终点,但取整后可能不同。因此,我们可以在循环后加入终点。但是,这样可能导致终点被加入两次(如果最后一点和终点相同)。所以,我们检查最后一点是否等于终点,不等则加入。这样,我们得到了圆弧上的所有点(整数坐标)。注意:这种方法在半径很小时(比如1像素)可能生成很多点(因为步长是1度,总步数=圆心角/1度,而圆心角最大360度,所以最多360点),所以效率可以接受。但是,如果半径很大,圆心角很小(比如1度),那么步长1度可能只需要1步,这样生成的点很少。因此,我们采用步长1度(即每一步1度)来生成,但这样在半径很大时,相邻点之间的距离会很大(超过1像素)。所以,我们最好根据半径调整步长,使得步长对应的弧长大约1像素。改进:步长角度=1.0/radius(弧度)这样每一步的弧长大约为1像素。但是,总步数=angle_diff*radius,对于大半径和大的圆心角,步数可能很多(比如半径1000,圆心角π,则步数约3141步)。但是,圆弧上的点最多也就是周长的一部分,所以是合理的。因此,我们可以动态设置步长:doublestep_radian=1.0/radius;//每一步大约1像素弧长intsteps=static_cast<int>(ceil(angle_diff/step_radian));这样,步数就是弧长(像素数)的近似,因此点数和弧长成正比。但是,如果半径小于1,则步长大于1弧度(57度),这样可能跳过很多点。所以,我们设置一个最小步长(例如1度)和最大步长(例如5度)?或者,我们也可以固定步长最小为0.5度(即大约0.0087弧度),最大为5度?但这里,我们为了简单,使用固定步长1度(当半径很大时,1度对应的弧长可能大于1像素,但最多1度对应的弧长=半径*(π/180)≈0.01745*radius,当radius=57时,1度对应1像素。当半径大于57时,1度对应的弧长大于1像素,所以相邻点之间距离可能大于1像素,但我们可以接受,因为圆弧是光滑的,而且我们最后会取整,丢失的中间点不会太多)。或者,我们也可以采用最大步长限制(比如1像素),即步长=min(1.0/radius,1.0)(弧度)?不对,1弧度太大。我们设定步长=min(1.0/radius,5.0*CV_PI/180)(即最小5度?)这样不好。为了平衡,我们可以这样:步长取1像素对应的弧度,但最大不超过1度(即0.01745弧度),最小不小于0.1度?或者我们直接采用1度步长,因为即使半径很大,1度步长生成的点数=圆心角度数,对于劣弧最大180点,可以接受。因此,我们采用固定步长1度(即CV_PI/180),这样代码简单。最终代码:注意:我们假设圆心、起点、终点都是整数坐标(cv::Point),半径是整数或浮点数?这里半径可能是浮点数,但通常我们使用整数。这里我们使用double计算。函数原型:std::vector<cv::Point>calculateArcPoints(cv::Pointcenter,doubleradius,cv::Pointstart,cv::Pointend);实现:注意:我们使用OpenCV,需要包含头文件,并使用cv命名空间。但是,我们也要考虑特殊情况:起点和终点重合。这时,圆弧就是一个整圆?但题目要圆弧,所以起点和终点重合时,我们生成整个圆?但问题没有明确。我们可以生成整个圆,或者返回空(但通常起点和终点重合,且半径大于0,那么圆弧就是整个圆)。这里,我们生成整个圆。对于起点和终点重合的情况:if(start==end){//生成整个圆//我们可以使用圆的参数方程,从0到2π生成点//步长1度std::vector<cv::Point>circlePoints;for(intangle_deg=0;angle_deg<360;angle_deg++){doubleangle_rad=angle_deg*CV_PI/180.0;doublex=center.x+radius*cos(angle_rad);doubley=center.y+radius*sin(angle_rad);cv::Pointpt(round(x),round(y));//去重if(circlePoints.empty()||pt!=circlePoints.back()){circlePoints.push_back(pt);}}//由于整个圆,起点和终点重合,所以最后一点和起点相同,但我们在循环中已经去重(最后一点和第一点不同,因为第一点我们没加,所以这里不会重复),但循环结束后,我们还需要加入起点吗?不需要,因为起点已经作为0度点加入。returncirclePoints;}但是,这样生成的圆可能不包含起点(即0度点)?包含,0度点就是起点。因此,我们可以在非重合情况下用之前的算法,重合情况下生成整个圆。但是,整个圆生成后,点集是闭合的,但是起点和终点是同一个点,所以最后一点和起点相同?不会,因为我们在生成0度点(起点)后,然后1度,...,359度,最后一点是359度,然后我们不会加入360度(即0度)点,因为循环到360度时angle_deg=360,循环结束。所以最后一点是359度,不是起点。因此,我们需要在循环结束后加入起点吗?不,因为起点已经作为第一个点加入。但是,如果我们希望闭合,那么最后一点应该是起点?但是,我们的点集是离散的,起点和终点(重合)都在点集中,但是点集的第一个点和最后一个点不是同一个点(除非半径0)。所以,我们不需要特别处理。但是,整个圆的点集是从0度到359度的点,起点(0度)是第一个点,终点(359度)是最后一个点。而起点和终点重合(同一个点)在参数中,所以点集中已经包含起点(即第一个点)和终点(即最后一个点,但它是359度点,和0度点不同,除非半径0)。所以,这样生成的整个圆实际上缺少0度点(起点)?不对,0度点已经加入(angle_deg=0时)。所以,点集包含0度到359度,共360个点(如果没有重复的话)。因此,我们这样写函数。代码实现:注意:由于浮点精度,在计算角度时可能会有误差,所以归一化时使用fmod。我们写一个函数:另外,我们也可以使用OpenCV的cv::ellipse2Poly函数来生成圆弧,但是该函数只能生成整段椭圆弧,而且需要指定起始角度和终止角度(以度为单位)以及椭圆弧的旋转角度(对于圆,旋转角度为0)和长短轴(相等)。并且,该函数生成的是多段线(折线)的点,且是抗锯齿的(所以有亚像素精度,但我们只需要整数点),我们可以提取整数点。使用cv::ellipse2Poly的步骤:std::vector<cv::Point>points;intstart_angle_deg=theta1*180/CV_PI;//起点角度(度)intend_angle_deg=start_angle_deg+(is_clockwise?1:-1)*(angle_diff*180/CV_PI);//终点角度(度),注意方向//但是,ellipse2Poly要起始角度和终止角度(整数度),并且是逆时针方向(数学坐标系)?注意:OpenCV的ellipse函数中,角度是度数,0度指向正x轴,逆时针为正。但是,我们的图像坐标系中,y向下,所以逆时针在图像中是顺时针?不对,OpenCV的ellipse函数在绘制时,角度定义与图像坐标系无关,它使用标准的数学坐标系(y向上)定义角度。因此,在图像坐标系中,绘制椭圆时,0度指向正x轴(右),90度指向负y轴(上)?但图像中y向下,所以90度在图像中是指向上方,而270度指向下方。所以,OpenCV的ellipse2Poly函数内部是否考虑了图像坐标系?实际上,ellipse2Poly函数只是计算点,不涉及绘制,所以它使用数学坐标系(y向上)来计算点。因此,我们计算出的theta1和theta2(基于图像坐标系,y向下)与数学坐标系相反(即图像坐标系中的theta1等于数学坐标系中的-theta1?)。所以,我们需要将角度取负?为了避免混淆,我们直接使用我们之前的方法。因此,我们采用角度步进法。最终代码:我们将编写一个函数,输入:圆心半径、起点、终点,输出:圆弧上的点集(整数坐标)。注意:圆心、起点、终点都是cv::Point,半径是double。代码如下(注意处理起点终点重合的情况):</think>要获取圆弧在图像上的所有点坐标,已圆心、起点、终点和半径,可以通过参数方程计算圆弧上每个角度对应的点坐标。以下是使用OpenCV的`cv::Mat`实现的完整解决方案: ### 步骤详解 1. **计算起点和终点的角度** 使用`atan2`函数计算起点和终点相对于圆心的角度(弧度制): $$ \theta_{\text{start}} = \text{atan2}(y_{\text{start}} - y_{\text{center}}, x_{\text{start}} - x_{\text{center}}) $$ $$ \theta_{\text{end}} = \text{atan2}(y_{\text{end}} - y_{\text{center}}, x_{\text{end}} - x_{\text{center}}) $$ 2. **处理角度跨0点问题** 当圆弧跨越0°($2\pi$弧度)时,需调整终点角度: $$ \theta_{\text{end}} = \theta_{\text{end}} + 2\pi \quad (\text{若} \ \theta_{\text{end}} < \theta_{\text{start}}) $$ 3. **生成角度序列** 根据步长(如0.01弧度)生成从起点到终点的角度序列: $$ \theta_i = \theta_{\text{start}} + i \cdot \Delta \theta, \quad i=0,1,\dots,N $$ 4. **计算坐标点** 通过参数方程计算每个角度对应的坐标: $$ x_i = x_{\text{center}} + r \cdot \cos(\theta_i) $$ $$ y_i = y_{\text{center}} + r \cdot \sin(\theta_i) $$ 5. **坐标取整与去重** 将浮点坐标四舍五入为整数,并移除重复点。 ### 代码实现 ```cpp #include <opencv2/opencv.hpp> #include <vector> #include <cmath> std::vector<cv::Point> getArcPoints( cv::Point center, // 圆心坐标 double radius, // 圆弧半径 cv::Point startPoint, // 起点坐标 cv::Point endPoint, // 终点坐标 double step = 0.01 // 角度步长(弧度) ) { std::vector<cv::Point> points; // 计算起点和终点的角度(弧度) double theta_start = std::atan2(startPoint.y - center.y, startPoint.x - center.x); double theta_end = std::atan2(endPoint.y - center.y, endPoint.x - center.x); // 处理角度跨0点问题 if (theta_end < theta_start) theta_end += 2 * CV_PI; // 生成角度序列并计算坐标 for (double theta = theta_start; theta <= theta_end; theta += step) { double x = center.x + radius * std::cos(theta); double y = center.y + radius * std::sin(theta); points.push_back(cv::Point(std::round(x), std::round(y))); } // 添加终点(确保包含) points.push_back(endPoint); // 去重 std::sort(points.begin(), points.end(), [](cv::Point a, cv::Point b) { return (a.x != b.x) ? (a.x < b.x) : (a.y < b.y); }); auto last = std::unique(points.begin(), points.end()); points.erase(last, points.end()); return points; } ``` ### 使用示例 ```cpp int main() { cv::Point center(100, 100); // 圆心 double radius = 50.0; // 半径 cv::Point start(150, 100); // 起点(0°方向) cv::Point end(100, 150); // 终点(90°方向) // 获取圆弧点集 std::vector<cv::Point> arcPoints = getArcPoints(center, radius, start, end); // 在图像上绘制点(可视化) cv::Mat image(200, 200, CV_8UC3, cv::Scalar(0)); for (auto& pt : arcPoints) { cv::circle(image, pt, 1, cv::Scalar(0, 0, 255), -1); // 红色点 } cv::imshow("Arc Points", image); cv::waitKey(); return 0; } ``` ### 关键说明 1. **图像坐标系**:OpenCV的y轴向下,与数学坐标系相反,但`atan2`已自动处理[^1]。 2. **步长选择**:步长`step`控制精度(默认0.01弧度≈0.57°),半径越大,步长可适当增大。 3. **去重机制**:因坐标取整可能导致重复点,需通过排序和去重确保唯一性。 4. **特殊圆弧**:若需优弧(>180°),交换起点终点并设置`theta_end += 2*CV_PI`。 ### 应用场景 - 圆弧检测后的坐标提取 - 自定义形状绘制(如仪表盘、扇形图) - 几何变换中的特征点采样 ---
评论 5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