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遥感表面重建方法及月球撞击坑三维重建研究
1. 行星风化层表面反射行为
在太阳系内行星形成时,它们都经历了内部分化过程,形成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的核心、由致密硅酸盐岩石构成的地幔以及硅质地壳。在没有大气层的情况下,岩石表面在数十亿年里受到陨石撞击而破碎,同时也受到太阳风粒子(如高能质子)的侵蚀,导致物质发生缓慢的化学变化。因此,无大气行星体的最上层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形成了一种名为“风化层”的高度多孔且由细颗粒组成的物质。
Hapke(1981)引入了行星风化层表面的反射函数:
[
R_{H81}(\theta_i, \theta_e, \alpha) = \frac{w \cos\theta_i}{4\pi(\cos\theta_i + \cos\theta_e)} \left[ (1 + B(\alpha)) p(\alpha) - 1 + H(\cos\theta_i)H(\cos\theta_e) \right]
]
其中,参数 ( w ) 对应“单次散射反照率”,即单个表面颗粒的反射率;函数 ( p(\alpha) ) 指定了单个粒子的相角相关散射行为;函数 ( B(\alpha) ) 描述了“对冲效应”,即在相角小于几度时,表面反射光强度会大幅增加。
对冲效应主要有两个来源:
- 阴影隐藏对冲效应:由于风化层表面多孔,在中、大相角下,颗粒间的孔洞被阴影填充,小相角时阴影消失,导致表面反射光强度增加。
- 相干后向散射对冲效应:在低相角下,表面粒子对光的相干反射。
函数 ( B(\alpha) ) 可表示为:
[
B(\alpha) = \frac{B_0}{1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00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