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习者发展与二语习得研究洞察
1. 学习者变量与学习动机
学习者在课堂语言学习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对学习行为的抑制作用十分明显。有学习者表示,有时想向老师提问,但想到其他同学可能已经理解了,就会犹豫。这表明课堂语言学习本质上是社会性的。
动机一直被认为是课堂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最初,动机被视为人们或多或少拥有的特质,后来的研究将其与外部变量联系起来,使问题变得复杂。加德纳和兰伯特(1972)的研究将动机和态度结合起来,提出学习者可分为“工具型”和“融合型”。“工具型”学习者在成功能带来物质奖励(如好工作)时可能更成功;“融合型”学习者在成功能带来社会利益(如融入目标语言社区)时可能更成功。
然而,这种分类存在局限性。它排除了约三分之一的人群,且即使将学习者分为这两类,也不清楚两组的学习行为是否必然不同。直到1976年,加德纳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动机作为一个因果变量,可能直接影响课堂外显行为,例如“融合型”动机的学习者可能更愿意参与课堂活动,这对学习有益。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研究更多关注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多尼耶(1998)指出,研究重点从社会态度转向关注课堂现实,识别课堂特定的动机。他的模型包括教师对动机的“直接社会化”,涉及示范、任务呈现和反馈等实际问题。
学习者变量的研究范围广泛,斯凯恩(1989)和加德纳(1997)的研究涵盖了动机、能力倾向、语言学习策略等方面。这些研究挑战了将学习者视为本质相同的观念。但埃利斯(1985)指出,个体差异通常只影响学习速度,而非决定学习发展路径的核心认知过程。
大部分关于学习者变量的研究存在将学习者分类和归类的倾向,这与课堂语言学习本质上的独特性相冲突。而关于课堂动机的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