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未排序序列中找到最小(大)元素,存放到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然后再从剩余未排序元素中继续寻找最小(大)元素,然后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以此类推,直到所有元素均排序完毕
由于存在数据交换,选择排序不是稳定的排序算法
实现
public class SelectionSort {
public int[] selectionSort(int[] A, int n) {
//记录最小下标值
int min=0;
for(int i=0; i<A.length-1;i++){
min = i;
//找到下标i开始后面的最小值
for(int j=i+1;j<A.length;j++){
if(A[min]>A[j]){
min = j;
}
}
if(i!=min){
swap(A,i,min);
}
}
return A;
}
private void swap(int[] A,int i,int j){
int temp = A[i];
A[i] = A[j];
A[j] = temp;
}
}
插入排序算法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构建有序序列,对于未排序数据,在已排序序列中从后向前扫描,找到相应位置并插入,因而在从后向前扫描过程中,需要反复把已排序元素逐步向后挪位,为最新元素提供插入空间
实现
public class InsertionSort {
public int[] insertionSort(int[] A, int n) {
//用模拟插入扑克牌的思想
//插入的扑克牌
int i,j,temp;
//已经插入一张,继续插入
for(i=1;i<n;i++){
temp = A[i];
//把i前面所有大于要插入的牌的牌往后移一位,空出一位给新的牌
for(j=i;j>0&&A[j-1]>temp;j–){
A[j] = A[j-1];
}
//把空出来的一位填满插入的牌
A[j] = temp;
}
return A;
}
}
归并排序核心是分治思想,先把数组从中间分成前后两部分,然后对前后两部分分别排序,再将排好序的两部分合并在一起,这样整个数组就都有序了
若将两个有序表合并成一个有序表,称为二路归并
归并排序是稳定的排序算法
实现
public class MergeSor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data[] = { 9, 5, 6, 8, 0, 3, 7, 1 };
megerSort(data, 0, data.length - 1);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data));
}
public static void mergeSort(int data[], int left, int right) { // 数组的两端
if (left < right) { // 相等了就表示只有一个数了 不用再拆了
int mid = (left + right) / 2;
mergeSort(data, left, mid);
mergeSort(data, mid + 1, right);
// 分完了 接下来就要进行合并,也就是我们递归里面归的过程
merge(data, left, mid, right);
}
}
public static void merge(int data[], int left, int mid, int right) {
int temp[] = new int[data.length]; //借助一个临时数组用来保存合并的数据
int point1 = left; //表示的是左边的第一个数的位置
int point2 = mid + 1; //表示的是右边的第一个数的位置
int loc = left; //表示的是我们当前已经到了哪个位置了
while(point1 <= mid && point2 <= right){
if(data[point1] < data[point2]){
temp[loc] = data[point1];
point1 ++ ;
loc ++ ;
}else{
temp[loc] = data[point2];
point2 ++;
loc ++ ;
}
}
while(point1 <= mid){
temp[loc ++] = data[point1 ++];
}
while(point2 <= right){
temp[loc ++] = data[point2 ++];
}
for(int i = left ; i <= right ; i++){
data[i] = temp[i];
}
}
}
基本思想:
算法先将要排序的一组数按某个增量d(n/2,n为要排序数的个数)分成若干组,每组中记录的下标相差d,对每组中全部元素进行直接插入排序,然后再用一个较小的增量(d/2)对它进行分组,在每组中再进行直接插入排序。当增量减到1时,进行直接插入排序后,排序完成
希尔排序法(缩小增量法) 属于插入类排序,是将整个无序列分割成若干小的子序列分别进行插入排序的方法
假如:数组的长度为10,数组元素为:25、19、6、58、34、10、7、98、160、0
整个希尔排序的算法过程如下如所示:
实现
public static int[] ShellSort(int[] array) {
int len = array.length;
int temp, gap = len / 2;
while (gap > 0) {
for (int i = gap; i < len; i++) {
temp = array[i];
int preIndex = i - gap;
while (preIndex >= 0 && array[preIndex] > temp) {
array[preIndex + gap] = array[preIndex];
preIndex -= gap;
}
array[preIndex + gap] = temp;
}
gap /= 2;
}
return array;
}
快速排序的基本思想: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记录分隔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的关键字小,则可分别对这两部分记录继续进行排序,以达到整个序列有序
-
先从数列中取出一个数作为基准数。
-
分区过程,将比这个数大的数全放到它的右边,小于或等于它的数全放到它的左边。
-
再对左右区间重复第二步,直到各区间只有一个数。
实现1
public class QuickSort {
public static void quickSort(int[]arr,int low,int high){
if (low < high) {
int middle = getMiddle(arr, low, high);
quickSort(arr, low, middle - 1);//递归左边
quickSort(arr, middle + 1, high);//递归右边
}
}
public static int getMiddle(int[] list, int low, int high) {
int tmp = list[low];
while (low < high) {
while (low < high && list[high] >= tmp) {//大于关键字的在右边
high–;
}
list[low] = list[high];//小于关键字则交换至左边
while (low < high && list[low] <= tmp) {//小于关键字的在左边
low++;
}
list[high] = list[low];//大于关键字则交换至左边
}
list[low] = tmp;
return low;
}
}
实现2
public class QuickSort {
public static void quickSort(int data[], int left, int right) {
int base = data[left]; // 基准数,取序列的第一个
int ll = left; // 表示的是从左边找的位置
int rr = right; // 表示从右边开始找的位置
while (ll < rr) {
// 从后面往前找比基准数小的数
while (ll < rr && data[rr] >= base) {
rr–;
}
if (ll < rr) { // 表示是找到有比之大的
int temp = data[rr];
data[rr] = data[ll];
data[ll] = temp;
ll++;
}
while (ll < rr && data[ll] <= base) {
ll++;
}
if (ll < rr) {
int temp = data[rr];
data[rr] = data[ll];
data[ll] = temp;
rr–;
}
}
// 肯定是递归 分成了三部分,左右继续快排,注意要加条件不然递归就栈溢出了
if (left < ll)
quickSort(data, left, ll - 1);
if (ll < right)
quickSort(data, ll + 1, right);
}
}
优化
基本的快速排序选取第一个或最后一个元素作为基准。但是,这是一直很不好的处理方法
如果数组已经有序时,此时的分割就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分割。因为每次划分只能使待排序序列减一,此时为最坏情况,快速排序沦为冒泡排序,时间复杂度为O(n^2)
三数取中
一般的做法是使用左端、右端和中心位置上的三个元素的中值作为枢纽元
举例:待排序序列为:8 1 4 9 6 3 5 2 7 0
左边为:8,右边为0,中间为6
我们这里取三个数排序后,中间那个数作为枢轴,则枢轴为6
插入排序
当待排序序列的长度分割到一定大小后,使用插入排序 原因:对于很小和部分有序的数组,快排不如插排好。当待排序序列的长度分割到一定大小后,继续分割的效率比插入排序要差,此时可以使用插排而不是快排
重复数组
在一次分割结束后,可以把与Key相等的元素聚在一起,继续下次分割时,不用再对与key相等元素分割
在一次划分后,把与key相等的元素聚在一起,能减少迭代次数,效率会提高不少
具体过程:在处理过程中,会有两个步骤
第一步,在划分过程中,把与key相等元素放入数组的两端
第二步,划分结束后,把与key相等的元素移到枢轴周围
举例:
待排序序列 1 4 6 7 6 6 7 6 8 6
三数取中选取枢轴:下标为4的数6
转换后,待分割序列:6 4 6 7 1 6 7 6 8 6
枢轴key:6
第一步,在划分过程中,把与key相等元素放入数组的两端
结果为:6 4 1 6(枢轴) 7 8 7 6 6 6
此时,与6相等的元素全放入在两端了
第二步,划分结束后,把与key相等的元素移到枢轴周围
结果为:1 4 6 6(枢轴) 6 6 6 7 8 7
此时,与6相等的元素全移到枢轴周围了
之后,在1 4 和 7 8 7两个子序列进行快排
堆是一种特殊的树。只要满足这两点,它就是一个堆。
-
堆是一个完全二叉树;
-
堆中每一个节点的值都必须大于等于(或小于等于)其子树中每个节点的值。
对于每个节点的值都大于等于子树中每个节点值的堆,我们叫做“大顶堆”。
对于每个节点的值都小于等于子树中每个节点值的堆,我们叫做“小顶堆”。
一般升序用大根堆,降序就用小根堆
如何实现一个堆
完全二叉树比较适合用数组来存储。用数组来存储完全二叉树是非常节省存储空间的。因为我们不需要存储左右子节点的指针,单纯地通过数组的下标,就可以找到一个节点的左右子节点和父节点。
比如查找数组arr中某个数的父结点和左右孩子结点,比如已知索引为i的数,那么
-
父结点索引:
(i-1)/2
(这里计算机中的除以2,省略掉小数) -
左孩子索引:
2*i+1
-
右孩子索引:
2*i+2
所以堆的定义性质:
-
大根堆:
arr(i)>arr(2*i+1) && arr(i)>arr(2*i+2)
-
小根堆:
arr(i)<arr(2*i+1) && arr(i)<arr(2*i+2)
《一线大厂Java面试题解析+后端开发学习笔记+最新架构讲解视频+实战项目源码讲义》
【docs.qq.com/doc/DSmxTbFJ1cmN1R2dB】 完整内容开源分享
堆排序基本步骤
1.首先将待排序的数组构造成一个大根堆,此时,整个数组的最大值就是堆结构的顶端
2.将顶端的数与末尾的数交换,此时,末尾的数为最大值,剩余待排序数组个数为n-1
3.将剩余的n-1个数再构造成大根堆,再将顶端数与n-1位置的数交换,如此反复执行,便能得到有序数组
以下将针对数组arr[1,2,5,4,3,7]
进行大顶堆的数据结构转换。
-
我们从最后一个非叶子结点开始(第一个非叶子结点 arr.length/2-1=5/2-1=1,也就是索引为2的结点),从右至左,从下至上进行调整
-
由于[5,7]中7元素最大,5和7交换。
-
最后一个非叶子结点索引减1,找到第二个非叶结点(索引1),由于[4,3,2]中4元素最大,2和4交换。
-
非叶子结点索引减1,找到第三个非叶结点(索引0),由于[4,1,7]中7元素最大,1和7交换。
-
这时,交换导致了子根[1,5]结构混乱,继续调整,[1,5]中5最大,交换1和5。
-
此时,我们就将一个无序序列构造成了一个大顶堆。
- 将堆顶元素与末尾元素进行交换,使末尾元素最大。然后继续调整堆,再将堆顶元素与末尾元素交换,得到第二大元素。如此反复进行交换、重建、交换
- 最后,就实现了堆排序
实现
import java.util.Arrays;
public class HeapSor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data[] = { 8, 4, 20, 7, 3, 1, 25, 14, 17 };
heapSort(data);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data));
}
public static void maxHeap(int data[], int start, int end) {
int parent = start;
int son = parent * 2 + 1; // 下标是从0开始的就要加1,从1就不用
while (son < end) {
int temp = son;
// 比较左右节点和父节点的大小
if (son + 1 < end && data[son] < data[son + 1]) { // 表示右节点比左节点大
temp = son + 1; // 就要换右节点跟父节点
}
// temp表示的是 我们左右节点大的那一个
if (data[parent] > data[temp])
return; // 不用交换
else { // 交换
int t = data[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