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往往依赖快速获取资讯而非深入阅读。本文通过类比棒球比赛中的捕手角色,探讨了主动阅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两种类型的阅读:获取资讯型与求得理解型。文章鼓励读者面对难以理解的内容时,不应立即求助于外部资源,而是尝试独立思考,以此锻炼和提升自己的理解力。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今天读了第一章,分享一点感想。


我们生在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如今,通过电视,在线视频,微博,网络新闻,即时消息等等,我们可以迅速的获得大量资讯。信息如此之多,良莠不齐,我们不必思考,如果有很好的搜索技巧和洞察力,我们可以“不假思索”的获得“正确”的答案。这个答案也许是别人,甚至很多人,思考并验证过的结果,我们省去动脑筋的力气,只需要找到它即可。所以,越来越难以静下心来读书。甚至在读书的时候,遇见难以理解的东西,我也会画一个特殊的箭头,表示我要“百度一下”。我一直都这样认为,这是一个洞察力大于理解力的时代。 --》作者在这本书里,提供了不同的观点。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如何提高理解力。理解力,体现在听和读上。比起说和写,听和读好像是被动的。作者有个非常精彩的比喻,说这就像打棒球,咋看起来击球的人是主动,接球的人是被动,但实际上对于“被动的”捕手来说 ,接球的艺术就在于主动的判断这是往哪个方向旋转的球,多大的力道,应该如何接住它。同样的,阅读的艺术在于尽可能的掌握每一种讯息的技巧。

作者把阅读大体分为两种,为了获取资讯的,为了求得理解的。

比如报纸杂志等,一下子就能明白,没有理解力的提升,只是资讯的增加。一下子就被理解的书,说明作者和读者的理解力大体相当,沟通得以进行。

还有就是对一本书的某些地方,甚至大部分都读不懂,不明白写作的人者在说什么,沟通难以进行下去,这个时候就像一个球已经发过来,我们能做的只是当一名好的捕手,判断这是一个“坏球”,还是一个精妙的让我们难以把握的球。作者做了“无罪假设”,说这种情况下不要寻求外界的帮助,要以一己之力,凭借心智的力量,字斟句酌,达到理解的程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头脑产生促成理解的运作过程,就像自我的破茧而出,这就是理解力的提高。

曲高和寡,如果能“和”上,也算高人啦。


只看了第一章,用了很多精彩的类比,观点也心有戚戚然(这是我和作者理解力相当的表现吗)。

明天继续阅读。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