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1 方案一:使用 @ComponentScan 指定扫描包
一、Spring Boot 自动配置方案
1. 自动配置原理解析
1.1 问题引入
在引入第三方依赖后,Spring Boot 是如何将依赖包中的 Bean 和配置类加载到当前项目的 IOC 容器中的?
1.2 实验项目说明
通过模拟第三方依赖包(已导入:itheima-utils)来说明自动配置过程。该依赖中包含这几个类:

将这个依赖引入,点maven刷新

将依赖引入当前项目后,尝试通过 ApplicationContext 获取上述 Bean
//获取TokenParser
@Test
public void testTokenParser(){
System.out.println(applicationContext.getBean(TokenParser.class));
}
发现报错:
NoSuchBeanDefinitionException

1.3 原因分析
虽然第三方依赖中声明了相关注解(如 @Component、@Configuration),但 Spring Boot 默认只扫描启动类所在包及其子包。因此未能识别依赖中的类。
2. 自动配置的四种解决方案
2.1 方案一:使用 @ComponentScan 指定扫描包
2.1.1 实现方式
在启动类上添加注解并手动指定扫描路径:
@ComponentScan({"com.example", "com.qiyi"})

再次运行测试方法就没有问题了

2.1.2 优点与缺点
-
✅ 可用
-
❌ 对用户不友好,需手动指定依赖包路径
-
❌ 随依赖增多,需频繁修改
-
❌性能低
2.2 方案二:使用 @Import 注解导入类
2.2.1 三种导入形式
-
导入普通类
@Import({TokenParser.class}) -
导入配置类
@Import({HeaderConfig.class}) -
导入
ImportSelector接口的实现类@Import(MyImportSelector.class)
前两个就不再演示,我们直接看导入接口的实现类:


2.3 方案三:封装注解 + @Import 提供统一接口
2.3.1 第三方依赖定义封装注解
在方案二的基础上,第三方依赖定义封装一个注解


@Retention(RetentionPolicy.RUNTIME)
@Target(ElementType.TYPE)
@Import(MyImportSelector.class)
public @interface EnableHeaderConfig {
}
2.3.2 使用方式
开发者只需在启动类上加一句:
@EnableHeaderParser

依然可以成功运行:

2.3.3 优点
-
✅ 使用简单
-
✅ 封装良好,用户无感知配置类及 Bean
-
✅ 第三方依赖可自行管理导入逻辑
3. 总结对比
| 方案 | 优点 | 缺点 |
|---|---|---|
方案一 @ComponentScan | 直观、手动控制扫描路径 | 扩展性差,易遗漏 |
方案二 @Import | 精准导入类,灵活性高 | 需手动管理类名,维护负担大 |
| 方案三 封装注解 | 封装良好,用户体验佳 | 需第三方配合提供注解支持 |
了解完这些,后续我们就开始通过源码跟踪的形式去学习springboot底层是怎么实现自动配置的。
END
学习自:黑马程序员——JavaWeb课程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