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的福利真比国企差吗?

外企的福利真比国企差吗?

  这是很多人都特别关心的话题。首先,我们来看看外企的薪酬设置原则,在理解其原则之后,我们自己就能大致明白自己的身价到底值多少钱了。500强外企由于其自身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合理的薪酬机制和考评体系,他们会紧密关注市场的平均水准,每年,外企都会委托一些薪酬调查机构,了解市场的薪资情况及走势,然后再根据本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来决定自己的薪酬标准。通常来说,高速发展的中小型企业,其薪酬往往会比行业的平均水准高一些,他们为了保持其高速发展的势头,这些公司会吸引市场里面比较优秀的人才加盟,因此他们就必须付出比市场平均水准高一些的报酬来吸引人才,而且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公司的利润会通常比较高,他们也有能力支付得起较高的报酬。比如说Cisco,Juniper,在前几年网络比较火爆的时候,他们支付的薪酬很高,而Juniper的薪酬比Cisco又更高一些,因为Cisco是网络产品的老大,Juniper为了追赶并超越Cisco,就必须得支付更高的薪酬才能吸引到人才。对于有比较成熟工作经验的人才,Cisco的年薪一般都在60-70万,Juniper会在70-80万。这几年尽管网络产品的市场增长已经减速了,但是比较起来,其速度依然高于计算机行业,所以Cisco的待遇还是会比IBM、HP、Sun等公司高一些,现在差不多回落到50-60万了。

另外一些很成熟,发展速度已经比较稳定的公司,往往愿意支付市场平均价格的薪酬,比如说IBM、HP、Dell、Intel、Oracle、Microsoft等公司,但是在这些公司里面,软件公司的利润情况更好一些,所以Microsoft和Oracle的薪酬比另外几家会高一些,一般有多年作经验的主要业务人员,年薪能达到30-50万。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我这里说的都是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主要业务人员,这样的人在各个公司收入水平相对稳定一些,波动幅度也不会太大,才有比较的价值。一些行政类的辅助岗位,在同等可比的情况下,各家外企的待遇相差比较小,相差大的话,往往不是能力因素造成的,而是其特殊背景造成的,不具有普遍意义,所以比较的意义不大。另外一个方面,之所以是比较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群体,因为对于刚毕业的新人来说,各家公司的起薪差别不会太大,这也很简单,因为大家毕竟都是一样刚从学校出来,能力上差异并不大,顶多是发展的潜力上有一些差别,而企业选择了你,就是已经承认了你的潜力,他们真正愿意花钱买单的是你把潜力发挥出来,转化为效益之后的才能!

上面谈的是企业角度薪酬的设置原则,而具体到个体,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技能的稀有程度和可替代人才的稀缺程度,我们不得不佩服500强外企这些规则的合理性。如果同样的事情,外企可以选择更低价的替代人员来做,那么这个岗位的老同志就会比较危险。大家经常会看到,一些外企往往会在裁员的同时,却又在不停地招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家外企在想办法降低人员的薪酬成本。我就听一位在500强外企做HR主管的朋友说过: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被总裁要求今年要降低人力成本,但是人员岗位却不能减少,因为事情还是需要人来做的。那么怎么办呢?她们就是把各个部门一些业绩不好的老员工解聘掉,然后再招一些能力比较接近,但是薪酬要求低一些的新员工。这听起来挺残酷的,但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尤其是IT圈里的外企,因为这些年硬件产品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客户拼命杀价,企业的利润空间被挤压,这些企业员工的生存空间也就跟着相应地被挤压。那么做为身处其中的员工,就必须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刷新自己的职业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职业发展机会。大家从最近几年MBA教育的火爆情况就能看出一些端倪:学费基本上每年都涨价,好的商学院,比如长江、中欧、北大国际等,EMBA的学费达到30-50万元,在职MBA的学费在15-20万元,全职的在10-16万元,可是每年申请的学员却是越来越多。

在明白这些原则以后,有心人就可以多关注外企的人才需求,看他们对哪些方面技能的人才比较稀缺,尤其是对于一些刚工作时间不长的年青人,他们可以有比较多的技能发展选择,这样的研究就非常有意义,一旦了解到外企的需求缺口,如果刚好跟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比较接近,就可以有意识地发展自己那方面的技能,那么当我们将来在应聘的时候,竞争优势就会非常明显。这完全是从市场的角度去修炼自己。大家认真想一想:我们当初在选择高考志愿的时候,以及后来在大学接受教育的时候,甚至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们是否真的去仔细分析过市场的需求是怎么样的?我们是否有意识地要把自己发展成为市场所需要的那种人才?(当然是在跟自己的兴趣和优势不冲突的情况下)。大多数人的答案是没有!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大学生就业很困难,可是另一方面,企业想招到合适的人也很困难。这也是我经常在思考的问题,我发觉我们的人才市场和教育机制特别像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国有企业,生产基本上是靠行政计划,这就是所谓的计划经济时期,很少去考虑市场的需求是什么样的?我们生产出来的商品是否会被用户认可?所以结果就是很多国有企业在跟一些小型的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的竞争中,大船敌不过小舢板,屡屡败下阵来。那么,身处21世纪的年轻人,就应该多多提高自己的营销意识,多关注市场的需求,把自己打造成为市场热销的“产品”,则就业和职业发展还有何难呢?

同时,大家也不要对500强外企的用人机制不理解,觉得自己可能要遭遇被廉价人才替代的风险,而这恰恰是外企管理科学的地方!大家是否听说过企业管理理论中的“鲶鱼效应”?据说挪威人爱吃沙丁鱼,他们在海上捕到沙丁鱼后,如果能让鱼活着回到市里,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出3倍。可是,沙丁鱼却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又很漫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在返程途中就死掉了,即使有少数还活着,也已经是奄奄一息,卖不出好价钱了。但是,人们惊奇地发现有一位老渔民的沙丁鱼却总是活的,而且还都很生猛,所以他赚的钱也比别人多好几倍。大家都特别想知道这位老渔民是怎样让他的沙丁鱼活下来的,但老渔民却一直严守成功秘密,不肯透露。一直到他死后,人们才打开他的鱼槽,发现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且鲶鱼还比较具有进攻性,众多沙丁鱼在发现这一异已分子、而且还感到自身面临危险后,都会紧张起来,不停地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了市里。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合理地运用这一效应,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让群体时常保持危机意识,就会对群体起到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

   

  而外企的这种做法,就是很好的例子。这种方法能够使人产生危机感从而更好地工作。同样的,大部分失败的公司,都是因为缺乏活力,事先也都会有一些征兆显示已经出了问题,然而即使有少数管理者已经察觉这些现象,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比如:企业的气氛沉闷、缺乏压力、缺乏创新活力、管理层安闲舒适、员工充满惰性,一些真正具有能力和潜力的人员则得不到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他们往往会选择离开公司,或者被无谓地浪费掉,企业慢慢地就失去了生机。

人是需要不断成长的,而500强外企刚好有很好的机制来促进人才的成长,这也是他们能比大多数其他企业成功的原因之一。

具体到薪酬数据,我就尽我所知,分享一些信息,但是要提醒大家的,这只是一些大致的平均数据,因为知道具体数据意义也不大,毕竟具体到每个公司、每个人,都会有差异。知道了平均水准,我们就对自己将来的职位上升,会有多少收益,心里也可以有个了解。尤其是有的朋友在做职业选择的时候,到底是去国企还是去500强外企?到底是国企薪酬高还是500强外企薪酬高?就可以有个大致的参考,当然,薪酬待遇只应该是我们选择职业时参考的一个方面,还应该综合考虑公司业务状况、所处行业的周期情况、公司利润水平、目标职位的发展前景、直接汇报主管的个人风格、企业文化等等因素。

在多数500强IT外企中,有多年工作经验(8年以上)的职业人士,一般都可以拿到20-40万元的年薪,这是大多数人的薪酬范围。如果做到一线经理,这是指战斗在最前线的经理,所以叫一线经理,年薪会到30-70万这个级别;做到二线经理,也就是手下是有做manager的人,有时候也会有一些不是manager的直接下属,这些下属往往都是非常资深的技术人员或者业务人员,级别比较高,放在一线经理下面管理不太合适,所以会挂在二线经理下面管理。二线经理一般会拿到50-100万这个级别,再往上,做到三线经理,通常就是销售总监一级了,年薪会在80-200万;三线以上,通常都是副总裁这个级别,年薪会在100-300万。大家都会注意到,级别越高,年薪跨度也就越大,因为越是往上,由于所出业务部门不一样,对公司重要程度的不一样,收入差距就会越大。

这只是大多数公司的一个大致状况,会有少数人超出这个范围,比如普通员工的薪水也有低于20万年薪的,也有高于40万年薪的,我有个哥们儿,去了Symantec做渠道销售,年薪48万元,有去Cisco做销售的,年薪60万元,这样的个案就不在讨论之列了,因为如果为了片面追求更加准确,为了涵盖更多的人,把范围扩大,不同级别的重叠就会特别多,如果把普通员工的薪酬范围改成10-70万元,这么大的范围,参考意义就很小了,所以我选取了大多数人的薪酬待遇范围做为大家的参考。

对于外企的薪酬待遇,大家普遍都认为比较好;而提到福利待遇,很多人都习惯性地觉得国营企业的福利好,垄断性国企的福利尤其好,其实,500强外企的福利也还不错,有的甚至一点也不比垄断性国企差。在大家的印象里,国企经常发色拉油、饮料、购物券、水果、夏天的降温费、冬天的取暖费等等,这些东东成为了福利好的象征,但仔细想想:其实际价值并不高。

说说我了解的几家500强外企中的福利,大家比较看看外企的福利到底怎么样。按照所蕴含的价值来排序的?,第一位的是住房公积金,这是含金量最高的部分了,我知道很多外企的住房公积金比例都曾经很高,像Motorola、HP都是按照20%的比例提取的,如果按照15000元的工资计算,每个月住房公积金就有6000元,用于支付购房的月供款,应该还是比较富余的。所以这里鄙视一下某位以哗众取宠闻名的所谓经济学家,把很多外企的员工比做“房奴”,意指他们为了供房,经济压力巨大,生活也变得很拮据。那其实完全是无中生有的乱喷,其目的只是编造一些虚无的噱头,哗众取宠,赚取眼球。做为经济学家(如果这种人还称得上学家的话),应该学习一下林毅夫、周其仁、易纲、谢国忠、张五常等人,专心做学问,关心一下国计民生,劳苦大众,这才是正途。

不过,从2008年开始,政府限制了住房公积金的提取比例,规定缴纳住房公积金的工资基数上限不得超过城市平均工资的三倍!这个制度比较让人郁闷,很多500强外企都随之调整了住房公积金的缴纳比例,把超过的那部分纳入到工资中进行发放,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每月缴的税增加了好几百元。如果说政府这样规定的结果是挤压了外企合理避税的空间(有的外企为了帮助员工合理避税,提高住房公积金比例就是一个方法),也还算情有可原,可是这样一来,会直接导致有些外企员工的年收入减少近10%,这就是“意外”的效应了。因为很多外企的主管在跟新招聘的员工谈年薪时,是不考虑住房公积金这部分的,只是考虑有多少个月的工资,多少销售奖金等等,因为住房公积金是每个人都会一样得到的,所以他们下意识里觉得这部分是在哪个企业都会有的,不需要特别去考虑。这样的结果,就是在政府的新政策之前,员工还可以多拿到多余的那部分住房公积金额度;而推行新政策之后,主管是不可能特别考虑到住房公积金的因素,额外地再给你在工资上涨一定幅度来补齐公积金差额的。所以政府的这个政策就客观上降低了某些500强外企员工的年收入。这是一个500强外企员工福利受损的例子,另外一个受损的地方是政府的新劳动法,实施后,又伤害到了500强外企员工的实际利益。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们?呵呵

国家新劳动法规定,企业在裁员时,支付给员工补偿的工资数目,其基数不得高于城市平均工资的三倍!这是什么概念呢?按照北京市的人员平均工资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8年职工平均年工资是44715元,平均到每个月就是3726元,乘以3,就是11179元,那么就意味着在500强外企月工资高于11179元的员工,如果因为公司原因而裁员,所获得的补偿就会因为政府的劳动法新规定而减少,具体减少多少视员工的月薪而定(只是2008年以后的工作年限受影响,以前的还是按照实际月工资做为基数进行计算)。这是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结果,劳动法的本意是为了保护劳动者,可是其结果却变成伤害了部分劳动者的实际利益。尽管这样可以起到平抑500强外企员工福利的作用,可是,政府不一直在想办法拉动消费吗?让这些员工的福利好一点,消费多一些,对国家有什么坏处啊?

除了住房公积金是每个企业都有的福利之外,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年底双薪。很多外企都给员工发14个月工资,一般都在1月份发放。国企发年底双薪的不多,发的话,也就是多发一个月的工资。这是比较重要的货币福利。除此以外,就是各家外企自己的特色福利了。比如IBM,他们有一个积累基金,每月公司发工资的15%到员工的个人账户里,但是这笔钱必须要在工作满三年后才能得到,一次性发放。三年之后,公司每个月会把这15%发到员工的工资账户里,这个基金最高上限是10万元,当积累基金的数额累计到10万元以后,也就是当员工通过每月领工资的15%,一直累计到10万以后,这个基金就停止了。当然,到那个时候,员工的个人工资涨幅积累,也已经相当可观了。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福利制度,其直接效应,就是提高了员工的忠诚度,极大地降低了员工流失率。因为员工在一个企业里面,尤其是大的企业里,最容易换工作的时间一般都在刚进入的1、2年里,因为这个期间,学习曲线的增值效应比较明显,自身的提升也就会比较快,而同时对新公司、新工作、新同事的新鲜感也在逐渐消退,对组织里面不好的一些感受正逐渐加深,所以比较容易转换工作。而一旦度过这个时期,对工作就会比较得心应手,自己的能力也会逐步发挥出来,公司内部的内部组织架构也会非常了解,同事也很熟悉了,办很多事情都会比较顺利,况且自己也会逐渐得到领导的赏识,业绩出众的话,领导就会开始重点培养了,所以这个时期,员工就会比较稳定。如果再要换一家公司,又得重新适应,重新开始努力,机会成本就比较大。因此,IBM的这个积累基金,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留住员工的作用。设想一下:一个月薪8000元的员工,每月在积累基金里面会有1200元到帐,两年下来有28800元,如果你想跳槽的话,就会想:到三年届满就有43200元啊,那时再看是否离开吧?现在离开的话,这28800元就损失了,新工作能给我带来那么大的工资涨幅吗?而一旦满三年,因为积累基金的效应,月工资马上就能涨15%,而且通常都能有一次级别提升,工资能有15%-25%的升幅,加起来就有30%-40%的升幅了,又能有几家新公司可以提供这样的工资增幅呢?

另外一家福利比较好的是微软公司。他们给员工提供旅游补助,每年4000美金!员工可以出国旅游,拿发票回来报销,这个比较过瘾哈:)还有每年1500元人民币的健身费用,每月600元的饭补。

最有特色的是Google公司,想必很多朋友都有耳闻了。这家公司给员工提供非常好的工作环境。首先,办公环境可以自己设置,员工可以买一些自己喜欢的家具,玩具。在办公室里就有各种躺椅、吊床之类的。其次,办公室提供各种免费饮料,食品。这个不同于大多数500强外企都会有的咖啡机那样老套的饮料供应,Google办公室的饮料和食品种类可以跟超市媲美,所以真的是各种常见饮料都有,随意取用。而且,他们的食堂会定期请一些五星级饭店的高级大厨来给员工做饭,要让员工吃得开心,吃得爽。我有一次去Google见一个朋友的时候,刚好赶上他们请的是青岛香格里拉饭店的大厨做饭,我吃到了非常喜爱的鱼汤面条,跟我在青岛香格里拉饭店的吃到的完全一样。PS:这是我在五星级饭店餐厅吃到的最美味主食,所以印象比较深刻,基本上每家香格里拉饭店都有这道主食。

相比之下,惠普公司的福利就比较差了。每年有健身费用1600元(还是从2004年的2800元逐步降下来的,由此可以看出IT硬件厂商的日子是江河日下啊),团队建设费用400元,这个比较少,基本上只够部门员工郊区玩一趟的。

其他的福利,比如像出国开会啦,培训机会啦,出差住星级饭店啦,这都是隐形的,看个人兴趣,有的人看重,有的人不看重,就不再讨论了。但是总的来说,朝阳行业、利润率比较高的公司,其福利必然就比较好,相应的,利润率低、竞争激烈的企业,福利就会比较差,所以大家在选择公司的时候,最好找朋友打听一下,这样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think>嗯,用户之前问过如何成为MLOps工程师,现在接着问有没有机会往外企发展。这说明用户可能在考虑职业发展的地域选择,尤其是外企的机会。首先,我需要确认用户的需求,他们可能想知道外企对MLOps工程师的需求情况,以及进入外企需要哪些条件。 用户可能有软件工程背景,正在攻读AI硕士,对MLOps感兴趣,并且已经有一些经验,比如Hugging Face生态和LoRA微调。但可能缺乏实际的外企工作经验,想知道如何提升自己以满足外企的要求。 接下来,我需要分析外企对MLOps工程师的具体要求。外企通常更注重技术深度、英语沟通能力和国际化项目经验。需要调英语能力的重要性,比如技术文档的读写和团队协作。同时,外企可能更倾向于使用云平台如AWS、GCP,以及开源工具如Kubernetes、TensorFlow等。 还要考虑外企的招聘流程,比如算法面试和系统设计面试的特点,可能需要准备LeetCode和英语技术面试。另外,外企的文化异,比如协作方式、文档规范,也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用户可能想知道具体的薪资水平和发展路径,比如不同地区外企的薪资异,以及晋升机会。需要提供一些例子,比如国内外企和国外公司的对比,帮助用户理解可能的职业发展。 此外,用户可能希望得到行动建议,比如如何提升英语能力,参与哪些项目,考取哪些认证,以及如何寻找外企机会。需要给出具体的步骤,比如优化LinkedIn资料,参与开源项目,准备英语面试等。 最后,确保回答结构清晰,分点列出优势、挑战、准备策略和资源推荐,方便用户一步步规划和执行。同时,鼓励用户利用现有优势,比如软件工程背景和AI硕士学历,结合具体建议,增他们的信心。</think>以下是针对MLOps工程师向外企发展的深度分析,结合当前国际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给出可操作路径: --- ### 一、**外企MLOps岗位现状** ```mermaid pie title 2024全球MLOps岗位分布(来源:LinkedIn数据) "北美(硅谷/西雅图)" : 42 "欧洲(伦敦/柏林/苏黎世)" : 28 "亚洲(新加坡/东京/班加罗尔)" : 25 "其他地区" : 5 ``` --- ### 二、**外企核心优势** 1. **技术深度要求更高** - 北美头部公司要求掌握**分布式训练框架**(如Ray Cluster) - 欧洲企业注重**隐私计算**(GDPR合规的联邦学习部署) - 新加坡金融科技领域需要**实时风控系统搭建能力** 2. **典型薪资对比**(单位:万美元/年) | 职级 | 硅谷FAANG | 欧洲独角兽 | 中国外企分部 | |------------|-----------|------------|--------------| | Junior | 18-22 | 6-8 | 4-5 | | Senior | 30-45 | 12-18 | 8-12 | | Principal | 55+ | 25+ | 15+ | --- ### 三、**外企适配度提升策略** #### 1. **语言能力化** - **技术英语三阶梯**: ```mermaid graph LR A[阅读论文/文档] --> B[编写英文设计文档] B --> C[参与国际技术会议演讲] ``` - 重点训练**系统设计文档写作**(参考Google Technical Writing标准) - 掌握GitHub Issues的国际协作话术(如"Let me sanity check this approach...") #### 2. **技术栈针对性补充** - **北美方向**: - 掌握**Spark + MLlib**的大规模数据处理(常见于传统企业转型) - 精通**TFX/Kubeflow Pipelines**的定制开发(Meta/Google系企业必考) - 案例:优化Airbnb的房源推荐模型AB测试流水线 - **欧洲方向**: - 熟悉**OpenShift**在混合云环境的应用(德国工业4.0项目常见) - 掌握**Dagster**数据编排工具(法国AI初创公司偏好) - 合规要求:完成ISO/IEC 27001信息安全认证 #### 3. **开源社区参与** - **贡献路径示例**: ```mermaid journey title 开源社区影响力构建 section 初级阶段 修复文档错误 --> 提交小bug补丁 section 中级阶段 实现新feature --> 成为committer section 高级阶段 主导子项目 --> 进入TSC(技术指导委员会) ``` - 推荐参与:MLflow(Databricks维护)、KFServing(Kubeflow子项目) --- ### 四、**外企面试特点解析** #### 1. **算法考察侧重** - **LeetCode题型分布**: | 类型 | 出现频率 | 典型题目 | |----------------|----------|------------------------------| | 系统设计 | 35% | 设计模型版本回滚机制 | | 分布式系统 | 25% | 实现参数服务器通信协议 | | 并发编程 | 20% | GPU资源竞争解决方案 | | 基础算法 | 20% | 优化模型部署的调度算法 | #### 2. **案例面试准备** - **高频问题清单**: 1. "如何设计一个支持daily 100M请求的推荐系统?"(考察Auto-scaling方案) 2. "当模型A/B测试出现p值抖动时,你的排查步骤是什么?"(考察监控体系理解) 3. "解释TensorFlow Serving的batching机制对latency的影响"(考察底层原理) #### 3. **文化适配要点** - **协作模式异**: - 美企:调ownership(需展示主导项目的完整闭环能力) - 欧企:注重process compliance(需准备GDPR/数据合规案例) - 日企:重视文档规范(需展示精确的架构图绘制能力) --- ### 五、**目标企业梯度选择** | 企业类型 | 代表公司 | 准备建议 | |----------------|-------------------------|------------------------------| | **顶级研究院** | DeepMind, FAIR | 发表MLSys相关论文 | | **云厂商** | AWS, GCP, Azure | 考取专业级认证(如AWS ML-S) | | **金融科技** | Bloomberg, Two Sigma | 化实时系统开发经验 | | **车企** | Tesla, Waymo | 积累边缘计算项目经验 | --- ### 六、**风险与应对** 1. **签证政策波动** - 备选方案:优先申请加拿大(Global Talent Stream)、德国(蓝卡制度) 2. **文化适应挑战** - 提前训练:参加Toastmasters国际演讲会提升沟通技巧 3. **技术栈代** - 保持更新:定期参加KubeCon、MLOps World等国际会议 --- **行动路线图**: 1. 立即创建英文技术博客,解析MLflow架构设计(展示深度) 2. 6个月内完成1个Kubeflow社区PR合并(建立credibility) 3. 参加Kaggle「MLOps最佳实践」竞赛(争取全球前10%) 外企MLOps岗位对**工程化能力+系统思维**的要求远高于单纯算法能力,建议你从优化当前项目的CI/CD流水线开始,逐步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工程实践案例库。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