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旋锁算法:指数回退与队列锁的实现与优化
1. 自旋锁算法基础与问题分析
在多线程编程中,自旋锁是一种常见的同步机制。然而,不同的自旋锁算法在性能和效率上存在显著差异。
1.1 TASLock 与 TTASLock 算法分析
TASLock 算法存在严重的性能问题。自旋线程几乎每次都会遇到缓存未命中的情况,需要使用总线来获取新的但未改变的值。当持有锁的线程尝试释放锁时,可能会因为总线被自旋线程垄断而延迟。
TTASLock 算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 TASLock 的问题。当线程 A 持有锁时,线程 B 第一次读取锁会发生缓存未命中,需要等待值加载到其缓存中。只要 A 持有锁,B 重复读取该值时都会命中缓存,不会产生总线流量,也不会减慢其他线程的内存访问。但是,当锁被释放时,锁持有者将锁变量写为 false,会使自旋线程的缓存副本失效,所有线程会同时调用 getAndSet() 来获取锁,导致总线流量激增。
1.2 指数回退算法的引入
为了优化 TTASLock 算法,引入了指数回退的概念。当多个线程同时尝试获取锁时,会产生竞争。如果在读取锁和尝试获取锁的两个步骤之间,有其他线程获取了锁,那么很可能该锁的竞争程度较高。在这种情况下,线程继续尝试获取锁会增加总线流量,且成功获取锁的概率较低。因此,线程应该回退一段时间,让竞争线程有机会完成操作。
回退时间的选择是关键。一般来说,不成功尝试的次数越多,竞争可能越高,线程回退的时间应该越长。具体做法是,当线程发现锁已释放但未能获取锁时,会在重试前进行回退。为了避免并发冲突的线程同时尝试获取锁,线程会随机选择回退时间。每次尝试失败后,预期的回退时间会加倍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0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