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原理、应用与挑战
1. 脑机接口简介
脑机接口(BCI),也被称为脑机交互或脑机界面,它为大脑和计算机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无需通过肌肉就能实现与计算机的交互。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直接附着在大脑上的传感器,将大脑信号传输到计算机。
BCI的优势显著,尤其在医疗领域,它能帮助处于闭锁状态的患者与护理人员进行沟通,还能辅助或增强运动功能,比如控制假肢。即使患者的神经系统受损,基于BCI的设备依然可以正常工作,因为信号是直接从大脑通过BCI设备传输,而非通过神经传递到假肢。近年来,BCI在非医疗领域也有了广泛应用,如身份验证、控制机器人或其他移动设备以及通信等。不过,BCI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保护用户隐私和降低硬件成本。
人类自然的交流方式是通过肌肉,如做手势、发声等。而与计算机交互时,通常使用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这属于人机交互。如果能将大脑的电信号直接传输到计算机,这种交流过程就是脑机接口。
Jonathon R. Wolpaw在1999年给出了BCI的早期定义:脑机接口是一种通信或控制系统,用户的信息或指令不依赖于大脑的正常输出通道,即信息不通过神经和肌肉传递,也无需神经肌肉活动来产生携带信息的活动。后来,他又给出了更近期的定义:BCI是一种测量中枢神经系统(CNS)活动并将其转换为人工输出的系统,这种输出可以替代、恢复、增强、补充或改善自然的CNS输出,从而改变CNS与其外部或内部环境之间的持续交互。
BCI的工作流程包括:首先获取大脑信号,然后提取这些信号的意图,最后将信号转换为BCI应用的指令。
2. BCI的阶段
2.1 信号采集
人类大脑通过电信号与身体其他
脑机接口:原理与应用挑战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