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合取部分演绎和参数过滤的前向切片技术
1. 前向切片的基本原理
在标准的合取部分演绎(CPD)中,计算得到的全局树中的特征合取式 $\tilde{C}$ 会根据相关的特征树进行展开,以生成原程序的正确特化版本(重命名后)。为了计算前向切片,只需改变 CPD 算法的代码生成阶段。具体来说,利用 $\tilde{C}$ 中每个合取式的特征树来确定原程序中哪些子句被使用过,这些子句应出现在切片中。
给定一个特征路径 $\delta$,定义 $cl(\delta)$ 为该路径中的子句编号集合,即 $cl(\delta) = {c | \langle l : c\rangle$ 出现在 $\delta$ 中且 $c$ 是子句编号 $}$。程序切片可从一组特征树中按如下方式获得:
定义 8(前向切片) :设 $P$ 是一个普通程序,$G$ 是一个切片准则。设 $\tilde{C}$ 是 CPD 算法的输出(一组特征合取式),$T$ 是 $\tilde{C}$ 中的特征树。相对于 $G$ 的 $P$ 的前向切片,记为 $slice_T(P)$,包含 $P$ 中那些出现在 $T$ 的某个特征路径中的子句。形式上,$slice_T(P) = \cup_{\hat{\tau} \in T} {cl(\delta) | \delta \in \hat{\tau}}$。
该前向切片方法的正确性如下:
定理 1 :设 $P$ 是一个普通程序,$G$ 是一个切片准则。设 $P’$ 是根据定义 8 得到的前向切片。那么,$P’$ 是相对于 $G$ 的 $P$ 的正确切片。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