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头注意力(Multi-Head Attention)中的“头”(head)指的是并行工作的独立注意力计算单元。每个头负责从输入序列的不同角度或特征子空间捕捉信息,最后将所有头的输出融合,使模型能同时理解语法、语义、逻辑等多维度依赖关系。下面从核心角色、工作原理和价值三方面详细说明。
🔍 头的核心角色
- 独立的学习视角:每个头拥有独立的可训练参数矩阵(包括查询(Q)、键(K)和值(V)的线性变换权重),这些参数使得不同头能够关注输入数据的不同侧面。例如,在处理句子时,某些头可能专门学习局部语法结构(如主谓一致),而另一些头则捕捉全局语义关联(如代词指代或逻辑因果关系)。
- 子空间特征提取:通过将输入序列的嵌入向量分割到多个低维子空间(例如,总维度为512的模型若包含8个头,则每个头处理64维向量),每个头在其特定的子空间中计算注意力权重。这种设计允许模型分散学习压力,更高效地捕获多样化特征。
⚙️ 头的工作流程
- 线性变换与分割:输入序列首先通过三个独立的线性层生成Q、K、V矩阵。随后,这些矩阵被按头数(h)分割成h组,每组对应一个头的计算资源。
- 并行注意力计算:每个头独立执行缩放点积注意力操作。具体包括:计算查询与键的相似度,应用Softmax归一化注意力权重,最后对值进行加权求和,得到该头的输出。
- 输出融合:所有头的输出被拼接为一个综合向量,再通过一个线性投影层整合信息,确保输出维度与输入匹配。这一步骤融合了不同头学到的多样化特征。
💡 为什么需要多头设计
- 突破单一视角限制:单头注意力仅能从一个方向捕捉序列关系,而语言理解需多维度协同(如同时处理词序、语义和语境)。多头机制通过并行架构模拟了“多专家协作”,使模型能够同时关注输入的不同方面,显著提升对复杂语言结构的解析能力。
- 增强鲁棒性与效率:不同头之间具有一定冗余性,当输入含有噪声或异常时,部分头的有效学习可补偿其他头的临时失效,提升模型稳定性。此外,尽管头数增加,但通过降低每个头的维度(d_k = d_model / h),总计算量得以控制,兼顾效率与表达能力。
💎 总结
总之,多头注意力中的“头”是实现多角度序列理解的核心组件。它通过并行独立的注意力计算单元,使模型能够同时捕捉输入数据中不同类型的关系,从而为现代大语言模型(如Transformer系列)的强大性能奠定基础。
278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