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地理信息系统中的路径分析与土壤微生物生态保护研究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路径分析与土壤微生物生态保护研究

1. GIS 中的最短路径算法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里,最短路径问题是网络分析中的关键基础问题,在众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在网络交通分析系统中,它是选择最优方案的基础。

1.1 双向搜索算法

由于路径长度的增加,可能导致得到的解大于实际的最短路径长度。因此,在搜索最短路径顶点时,会根据相邻点之间向量夹角小于零和大于零分为两组,分别在这两组中选择向量夹角绝对值最小的对应节点。该算法采用双向搜索,从起点 S 向前搜索,同时从终点 T 反向搜索。在两个方向的每一步搜索中,都选取与指定线段和左侧边夹角最小的边,直至两者相遇,或者到达目标点,最后从两个方向的搜索结果中选取最短路径。

1.2 GIS 地图操作

用户通过鼠标点击选择位置,系统会根据鼠标点击结果进行计算。若鼠标点击次数为奇数,先移除原结果,将原有的实线重新绘制为虚线,然后在点击处绘制虚线圆圈;若鼠标点击次数为偶数,则根据 Floyd 最短路径算法绘制连接两个城市的虚线。

  • 读取文件初始化地图
    首先,定义一个布尔类型的静态变量 shouci。输入位置名称,使用 GetDlgItemText() 函数获取文本编辑框的输入内容,再用 LocateVex() 函数获取对应城市的编号。若点击查询两个城市之间的路径,即可得到路径并输出途经城市。若 shouci 为 false,即不是第一次查询,需撤销原查询结果,将原路径从实线变为虚线,再检查虚线路径。具体代码如下:
CreateFUDN (g); // 从文件构建网络
for (i = 0; i < g.vexnum; i++)
  g.arcs [i] [i] = 0; // ShortestPath_FLOYD() 要求对角元素为零,因为两点相同距离为 0
ShortestPath_FLOYD (g, p, d); // 查找各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r = 14;
count = 0;
for (i = 0; i < 2; i++)
  number [i] = 0;
return TRUE; // 除非将焦点设置到控件,否则返回 TRUE
  • 无向图的构建
    初始化后,通过读取文件构建无向图,获取地图上各个位置的坐标以及两个位置之间的直接距离。具体代码如下:
void CShortestDlg:: CreateFUDN (MGraph & G)
{
  int i, j, k, w;
  VertexType va, vb;
  FILE * graphlist;
  graphlist = fopen ("mapvc.txt", "r"); // 打开数据文件
  fscanf (graphlist, "%d", & G.vexnum); // 输入城市数量和边的数量
  fscanf (graphlist, "%d", & G.arcnum);
  for (i = 0; i < G.vexnum; i++) // 构建顶点向量
    fscanf (graphlist, "%s%d%d", G.vexs [i]. a, & G.vexs [i]. x, & G.vexs [i]. y);
  for (i = 0; i < G.vexnum; i++) // 初始化邻接矩阵
    for (j = 0; j < G.vexnum; j++)
      G.arcs [i] [j] = INFINITY; // 网络
  for (k = 0; k < G.arcnum; k++)
  {
    fscanf (graphlist, "%s%s%d", va, vb, & w);
    i = LocateVex (G, va);
    j = LocateVex (G, vb);
    G.arcs [i] [j] = G.arcs [j] [i] = w; // 无向网络
  }
  fclose (graphlist); // 关闭数据文件
}
1.3 GIS 图像显示

通过循环绘制各个位置的坐标圆圈,依据邻接矩阵中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绘制弧线。此步骤的关键在于找到弧线与圆圈的交点,具体做法是连接圆心与弧线得到交点,然后绘制弧线。Floyd 算法用于计算网络 G 中各顶点 v 和 w 之间的最短路径 P [v] [w] 及其长度 D [v] [w]。代码如下:

void CShortestDlg:: ShortestPath_FLOYD (MGraph G, PathMatrix P, DistancMatrix D)
{
  int u, v, w, i;
  for (v = 0; v < G.vexnum; v++) // 各节点间初始路径和距离已知
    for (w = 0; w < G.vexnum; w++)
    {
      D [v] [w] = G.arcs [v] [w]; // 顶点 v 到顶点 w 的直接距离
      for (u = 0; u < G.vexnum; u++)
        P [v] [w] [u] = FALSE; // 路径矩阵初始值
      if (D [v] [w] < INFINITY) // v 到 w 有直接路径
        P [v] [w] [v] = P [v] [w] [w] = TRUE; // v 到 w 经过 v 和 w 两点
    }
  for (u = 0; u < G.vexnum; u++)
    for (v = 0; v < G.vexnum; v++)
      for (w = 0; w < G.vexnum; w++)
        if (D [v] [u] < INFINITY && D [u] [w] < INFINITY && D [v] [u] + D [u] [w] < D [v] [w])
        {
          D [v] [w] = D [v] [u] + D [u] [w]; // 更新最短距离
          for (i = 0; i < G.vexnum; i++)
            P [v] [w] [i] = P [v] [u] [i] || P [u] [w] [i]; // v 到 w 的路径经过 v 到 u 和 u 到 w 的所有路径
        }
}
2. 土壤微生物生态保护研究

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铁路和水利工程的大量开挖与回填,会破坏植被,导致大面积次生裸地,引发景观破碎化和生态脆弱等问题。为加速建设扰动区域的生态恢复进程,一系列植被恢复技术应运而生,像植被混凝土基材护坡技术和土壤细菌植物法等。然而,生态边坡植被恢复项目在实施一段时间后,会出现生产力退化、土壤质量下降、土壤结构变差以及土壤养分严重影响边坡恢复等问题。因此,解决边坡生态恢复与重建问题,需要综合研究植被、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1 材料与方法

在位于宜昌市的三峡大学选取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坡度为 53° - 68°的边坡。2007 年对土壤荒地进行了开挖;2008 年在 SBPM 边坡采用当地开挖土、土壤细菌和专用材料混合物进行处理;2005 年在 VGCG 边坡采用当地开挖土、腐殖质、肥料、水泥、混凝土添加剂和保水剂的混合物进行处理。具体的植被情况如下表所示:
| 边坡 | 群落结构 | 群落特征 |
| ---- | ---- | ---- |
| NSF | Ass. Rhus chinensis + Paulownia tomentosa.- Helictotrichon schellianum+Oplismenus compositus | 高度 20 - 450cm;平均覆盖率 80% |
| SBPM | Ass. Magnolia multiflora M. C. Wang et C. L. Min - 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Linn.) Spreng + Digitaria sanguinalis (Linn.) Scop + Cynodon dactylon L. | 高度 20 - 150cm;平均覆盖率 95% |
| VGCG | Ass. Medicago sativa L. + Festuca arundinacea. + Cynodon dactylon L. | 高度 20 - 450cm;平均覆盖率 80% |
| CK | Ass. Agropyron cristatum + Cynodon dactylon L. + Commelina communis L. + Humulus scandens | 高度 20 - 50cm;平均覆盖率 50% |

在 2008 年 12 月、2009 年 3 月、2009 年 7 月和 2009 年 10 月这四个不同季节进行采样。所有土壤样本均从表层土(深度 4 - 8cm)以 S 形曲线采集。过 2mm 筛后,将每个土壤样本分为两份,一份保存在 4°C 用于分析土壤微生物指标,另一份风干用于分析土壤化学性质。

采用重铬酸钾氧化滴定法和凯氏定氮法分别测定土壤有机质(OM)和全氮(TN),用扩散吸收法测定有效氮(AN),通过熏蒸提取法估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氮(MEN),用静态碱吸收法测量土壤呼吸强度。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比较均值,用 Pearson 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所有分析均使用 SPSS 11.5 for Windows 完成。

2.2 结果与讨论
  • 土壤养分变化 :不同恢复模式下土壤有机碳无显著差异,且随季节变化规律相近。夏季时,NSF 的 OM 最高(42.59g.kg⁻¹),VGCG(38.16g.kg⁻¹)和 SBPM(36.16g.kg⁻¹)次之。这三种恢复模式的 OM 含量显著高于 CK(22.62g.kg⁻¹),分别是 CK 的 1.90、1.69、1.60 倍。所有样地的 OM 含量夏季分别是冬季的 1.42、1.28、1.34、1.28 倍。四个不同样地的土壤 TN 存在显著差异,且随季节变化规律相同。夏季时,SBPM(2.22g.kg⁻¹)和 NSF(1.93g.kg⁻¹)的土壤 TN 含量远高于 VGCG(1.72g.kg⁻¹)和 CK(0.73g.kg⁻¹)。土壤 AN 的变化与 TN 一致,夏季时,NSF(187.77mg.kg⁻¹)、SBPM(166.34mg.kg⁻¹)和 VGCG(140.01mg.kg⁻¹)的 AN 含量分别是 CK 的 2.15、1.91、1.61 倍。AN 含量在夏秋季节较高,春冬季节较低,而 TN 含量在不同季节变化较小。夏季时,NSF、SBPM、VGCG 和 CK 的 AN 含量分别是冬季的 1.39、1.30、1.36、1.25 倍。SBPM 和 VGCG 的土壤肥力水平较高,可能是因为其原料中添加了能提供碳氮源的复合肥和腐殖质,如锯末、酒糟、稻壳等,而且大量的枯枝落叶也能提供更多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NSF 的土壤肥力主要依赖土壤自身发育和枯枝落叶的分解。
  •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不同技术下的 MBC 和 MBN 存在显著差异,每个季节的排序为:NSF > SBPM > VGCG > CK。NSF(342.5mg.kg⁻¹)、SBPM(333.93mg.kg⁻¹)和 VGCG(267.03mg.kg⁻¹)的 MBC 含量分别是 CK 的 1.78、1.74、1.39 倍;NSF(43.477mg.kg⁻¹)、SBPM(27.262mg.kg⁻¹)和 VGCG(24.974mg.kg⁻¹)的 MBN 含量分别是 CK 的 2.49、1.57、1.43 倍。不同恢复技术下的 MBC 和 MBN 差异与植被覆盖度有关。植被覆盖度高时,群落稳定性和水文条件好,根系发达,能提供更多有机质,促进土壤生物活动;而环境稳定性差时,水文条件、相对湿度和温度波动大,有机质输入少,土壤生物量含量低。各恢复模式下的 MBC 和 MBN 呈现季节性分布,四个样地的 MBC 在夏秋季节较高,春冬季节较低。夏季时,NSF、SBPM、VGCG 和 CK 的 MBC 含量分别是冬季的 1.23、1.43、1.93、1.24 倍,MBN 含量分别是 1.16、1.26、3.28、1.61 倍。总体而言,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其季节性变化与有机质供应、植被、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有关。大多数微生物属于中温型(25°C - 30°C),温度升高时,其繁殖率和数量增加。夏秋季节水热条件好,微生物的繁殖能力和生物活性更强。
  • 土壤呼吸强度 :土壤呼吸强度常被用于衡量土壤分解速率和有机残留物分解强度,是微生物活动的综合指标。各恢复模式的土壤呼吸强度存在显著差异,排序为:NSF > SBPM > VGCG > CK。不同样地的土壤呼吸强度随季节变化呈单峰曲线,6 月(夏季)最高,11 月(冬季)最低。6 月温度和土壤湿度适宜,有利于微生物代谢和物质转化;11 月虽土壤水分高,但温度极低,微生物活动受抑制。研究表明,土壤呼吸强度不仅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含量密切相关,还与有机质的有效性密切相关。
3. 结论

随着计算机和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凭借其强大功能,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和深化。GIS 网络分析作为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最短路径问题是其中最基本和关键的问题。基于 Floyd 算法,能够确定交通地图上任意两点之间是否存在路径,计算有路径两点间的距离,并找出路径上的所有位置,可快速便捷地检索出两个位置之间的最短路径,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管理能力和运营效率,方便了用户使用,节省了时间和系统资源开销。

在土壤微生物生态保护方面,凋落物的质量和数量是决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关键因素。土壤有机质积累过程缓慢,可能导致土壤养分吸收与微生物生长竞争。若植物生长对土壤养分的需求超过微生物转化能力,土壤质量恢复初期可能较低。边坡研究结果显示,通过逐步增加植被恢复措施,或许能改善土壤生态,如保持水土和提高土壤肥力。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特性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夏季(8 月)的 MBC、MBN 含量和土壤呼吸强度较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环境特征密切相关,包括温度、湿度、土壤理化性质和季节变化。研究结果表明,MBC、MBN 与土壤有机碳和氮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土壤有机质是重要因素,较高的有机质含量能为微生物合成和代谢提供足够的碳氮源和能量。此外,利用微生物及其生物活性(呼吸速率)来评估土壤肥力水平是可行的。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路径分析与土壤微生物生态保护研究

4. 研究方法与流程总结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整个研究过程,下面通过流程图和步骤总结来梳理 GIS 路径分析和土壤微生物生态保护研究的方法与流程。

4.1 GIS 路径分析流程
graph LR
    A[用户鼠标点击选择位置] --> B{点击次数奇偶判断}
    B -- 奇数 --> C[移除原结果,实线变虚线,绘制虚线圆圈]
    B -- 偶数 --> D[根据 Floyd 算法绘制两城市虚线]
    E[读取文件初始化地图] --> F[构建无向图]
    F --> G[GIS 图像显示(绘制位置圆圈和弧线)]
    H[双向搜索最短路径] --> I[选取最短路径解]
    C --> E
    D --> E
    G --> H

具体步骤如下:
1. 用户交互 :用户通过鼠标点击选择位置,系统根据点击次数奇偶进行不同操作。
2. 地图初始化 :读取文件,获取位置信息,初始化地图的邻接矩阵等。
3. 无向图构建 :从文件中读取数据,构建无向图,确定各位置间的距离。
4. 图像显示 :绘制位置的坐标圆圈和城市间的弧线。
5. 路径搜索 :采用双向搜索算法,从起点和终点同时搜索最短路径。
6. 结果选取 :从两个方向的搜索结果中选取最短路径。

4.2 土壤微生物生态保护研究流程
graph LR
    A[选取代表性边坡] --> B[不同季节采样]
    B --> C[样本处理(过筛、分样)]
    C --> D[分析土壤化学性质(OM、TN、AN)]
    C --> E[分析土壤微生物指标(MBC、MEN、呼吸强度)]
    D --> F[数据分析(ANOVA、Pearson 检验)]
    E --> F
    F --> G[结果讨论与结论]

具体步骤如下:
1. 样本选取 :在特定地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边坡作为研究样本。
2. 采样 :在不同季节对边坡土壤进行采样。
3. 样本处理 :将采集的土壤样本过筛并分成两份,分别用于不同分析。
4. 指标测定 :采用不同方法测定土壤的化学性质和微生物指标。
5. 数据分析 :使用统计方法对测定数据进行分析。
6. 结果讨论与结论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讨论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和呼吸强度的变化规律,并得出相关结论。

5. 实际应用与意义
5.1 GIS 路径分析的应用
  • 交通规划 :在城市交通规划中,通过 GIS 最短路径分析,可以确定最佳的公交线路、物流配送路线等,提高交通效率,减少运输成本。
  • 应急救援 :在紧急情况下,如火灾、地震等,快速确定救援车辆从救援点到事故现场的最短路径,能够争取宝贵的救援时间,提高救援成功率。
  • 旅游导航 :为游客提供景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导航,方便游客规划行程,节省时间和精力。
5.2 土壤微生物生态保护的意义
  • 生态恢复 :了解土壤微生物与土壤质量的关系,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植被恢复措施,加速生态恢复进程,改善生态环境。
  • 农业生产 :通过监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呼吸强度等指标,可以评估土壤肥力状况,为合理施肥和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 环境保护 :土壤微生物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保护土壤微生物生态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
6.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6.1 研究局限性
  • 模型简化 :在 GIS 路径分析中,采用的算法和模型可能对实际情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简化,忽略了一些复杂因素,如交通拥堵、道路施工等,导致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差。
  • 样本代表性 :土壤微生物生态保护研究中,选取的样本仅来自特定地区的几个边坡,可能不能完全代表所有类型的土壤和生态环境,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受到一定限制。
  • 环境因素复杂性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活性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的研究可能未能全面考虑所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6.2 展望
  • 多因素融合模型 :未来可以将更多的实际因素纳入 GIS 路径分析模型中,如实时交通信息、天气条件等,建立更加准确和实用的多因素融合模型,提高路径规划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大样本研究 :扩大土壤微生物生态保护研究的样本范围,涵盖更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壤和生态系统,以提高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和代表性。
  • 深入机制研究 :进一步深入研究土壤微生物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揭示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为土壤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通过综合运用 GIS 路径分析和土壤微生物生态保护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地理信息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实际问题,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不断改进和完善研究方法,克服研究中的局限性,将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 博主筛选后可见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