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与水生动物的独特运动方式及设计启示
1. 空中动物的水中游泳能力
1.1 水生鸟类的适应特征
水生鸟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身体结构以适应水中生活。例如,潜水海雀(如海鸠、海鸦、角嘴海雀)的翅膀相对于其体型比纯空中飞行的鸟类小,但比完全水生的鸟类(如企鹅)大。为了在水下高效游泳,它们必须部分收回翅膀。而像鸬鹚这样的追捕潜水鸟类,其羽毛更易被水浸湿,这有助于减少浮力。同时,它们通过全蹼足拥有比典型水面游泳海鸟更大的蹼足。
当鸟类试图离开水面时,会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鲣鸟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往往需要等待水面平静才能起飞。为了弥补在水面上有限的拍打动力,它们会迎风起飞,同时将翅膀高举以产生初始升力,并利用动态翱翔飞行技术,借助水面波浪反射的气流获得高度。
plunge diving( plunge diving )行为并不局限于鲣鸟和褐鲣鸟,翠鸟、鹈鹕和一些剪水鹱等鸟类也有类似行为,但程度较弱。这些鸟类潜水深度较浅,剪水鹱在觅食时更依赖翅膀的推进力。
1.2 追捕潜水鸟类
海雀科鸟类,特别是海鸠,在空中和水中的活动能力几乎相当。它们在两种介质中都通过拍打翅膀来移动,并能根据环境动态调整翅膀形态。在空中飞行时,较大的翅膀面积更有利;而在水下拍打时,较小、较短的翅膀更高效。为了最大化效率,海鸠在游泳时会将翅膀变形为高度后掠、低展弦比的构型。
然而,适应水下拍打而采用较小翅膀会导致翼载荷增加。一只普通海鸠重 0.9 千克,翼载荷约为 170N/m²,相比之下,同样质量的褐鲣鸟翼载荷为 55N/m²,0.9 千克的飞鱼预计翼载荷为 100N/m²。高翼载荷会阻碍鸟类的机动性和起飞性能,迫使它们以更高的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