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文是以前研究的“S5PV210的16bitECC校验”写的一系列的帖子,原帖发在了这里。再用博客记录一下。
开发板:tiny210v2
NandFlash:K9GAG08U0F网上的针对这个板子的u-boot大多都不太好用,很多都是启动的时候从NandFlash往DRAM中拷贝没有进行ECC校验,导致只能启动不完整。
就决定自己做BL1代码,初始化DRAM了什么的都可以从u-boot中提取,没有什么区别。
BL1有代码主要是实现ECC16bit校验,具体用的什么算法,我到目前还不清楚,但是我已经实现了Main区的校验。因为S5PV210的手册上都是傻瓜式的,按照它的做就完全可以实现校验。主要说明步骤在这里:

数据手册转换为代码:


测试方法是制作一个里边全是‘A’的bin文件,贴到上边的代码的后边。这个用MiniTools+SuperBoot以下载bootloader的方法下载此程序的时候,这个bin文件会被下载到第4页的地方,然后我的程序从第4页开始拷贝,拷贝到内存中并打印出来。
这中间的拷贝就用了16bit,ECC校验的方式进行读取的。从下图的第4页的OOB区的内容可以推测出来,SuperBoot是怎么放置这些校验码的:

根据这些校验码的位置,和上边三星提供的步骤,得出了上边的代码。
下面实例分析一下出现一位翻转的情况:



Main区的修改函数是按照三星提供的第4步进行写的:
/*
* 修复Main区的反转位
*
*/
int fixEcc(uchar* buf, int num, int flag)
{
uint subst[16];
uchar pattern[16];
int i = 0;
// 数组赋值为0
for(i=0; i<16; i++)
{
subst =pattern=0;
}
#if 1
subst[0] = (NFECCERL0_REG>>0) & 0x1ff;
pattern[0] = (NFECCERP0_REG>>0) & 0xff;
subst[1] = (NFECCERL0_REG>>16) & 0x1ff;
pattern[1] = (NFECCERP0_REG>>8) & 0xff;
subst[2] = (NFECCERL1_REG>>0) & 0x1ff;
pattern[2] = (NFECCERP0_REG>>16) & 0xff;
subst[3] = (NFECCERL1_REG>>16) & 0x1ff;
pattern[3] = (NFECCERP0_REG>>24) & 0xff;
subst[4] = (NFECCERL2_REG>>0) & 0x1ff;
pattern[4] = (NFECCERP1_REG>>0) & 0xff;
subst[5] = (NFECCERL2_REG>>16) & 0x1ff;
pattern[5] = (NFECCERP1_REG>>8) & 0xff;
subst[6] = (NFECCERL3_REG>>0) & 0x1ff;
pattern[6] = (NFECCERP1_REG>>16) & 0xff;
subst[7] = (NFECCERL3_REG>>16) & 0x1ff;
pattern[7] = (NFECCERP1_REG>>24) & 0xff;
subst[8] = (NFECCERL4_REG>>0) & 0x1ff;
pattern[8] = (NFECCERP2_REG>>0) & 0xff;
subst[9] = (NFECCERL4_REG>>16) & 0x1ff;
pattern[9] = (NFECCERP2_REG>>8) & 0xff;
subst[10] = (NFECCERL5_REG>>0) & 0x1ff;
pattern[10] = (NFECCERP2_REG>>16) & 0xff;
subst[11] = (NFECCERL5_REG>>16) & 0x1ff;
pattern[11] = (NFECCERP2_REG>>24) & 0xff;
subst[12] = (NFECCERL6_REG>>0) & 0x1ff;
pattern[12] = (NFECCERP3_REG>>0) & 0xff;
subst[13] = (NFECCERL6_REG>>16) & 0x1ff;
pattern[13] = (NFECCERP3_REG>>8) & 0xff;
subst[14] = (NFECCERL7_REG>>0) & 0x1ff;
pattern[14] = (NFECCERP3_REG>>16) & 0xff;
subst[15] = (NFECCERL7_REG>>16) & 0x1ff;
pattern[15] = (NFECCERP3_REG>>24) & 0xff;
#endif
if(flag)
{
for(i=0; i<512; i++)
{
puthex(buf);
putc(' ');
}
}
putc('\n');putc('\r');
for(i=0; i<num; i++)
{
buf[subst] ^= pattern;
// printf("%02X\t", buf[subst]);
if(flag)
{
put32bits(subst);putc(' ');puthex(pattern);
putc('\n');putc('\r');
}
}
if(flag)
{
for(i=0; i<512; i++)
{
puthex(buf);
putc(' ');
}
}
putc('\n');putc('\r');
return 0;
}
其实到这里已经完整的实现了Main区的16bit的ECC校验,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是校验码也是从NandFlash中读取的,校验码也会发生翻转,这就需要进行数据手册上的第6步检验SPACE区的ECC。
下边给一下ECC码也发生的翻转的实例:


同样是全是‘A’,这个校验码读错了,造成原来对的就会改成了错误的(高亮那Byte正确的应该是‘03’)。
(可以看到它把原来的第6Byte的‘AA’,根据错误的校验码改成了‘BA’)
分析一下tiny210v2的16bitECC校验(说说OOB)
呵呵,今天发一个2.0版本。 分析一下tiny210v2的16bitECC校验(说说OOB)
1.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窥测一下Superboot有多么牛逼
CONFIG_SYS_TEXT_BASE :=0x23E00000
测试方法:
(1)写一个裸机代码led.bin,程序的功能是将DRAM的CONFIG_SYS_TEXT_BASE地址(这个也同样是程序的链接地址)处开始的256k左右的数据通过串口输出,这里且称这个程序为led.bin。
(2)制作一个里边全是‘AA’的二进制文件(大小256k左右)贴到led.bin的后边。这个“结合体”命名为ledABCD.bin。然后用MiniTools以下载裸机程序到NandFlash的方法下载到NandFlash中去。
(3)从NandFlash启动,这个“结合体”会被Superboot启动拷贝拷贝到CONFIG_SYS_TEXT_BASE处。
(4)超级终端我用的是scrt,可以保存为文本文件。然后编定一个文件操作的程序,将这个文件中的“16进制数”转化为真正的16进制数到一个二进制文件中,这里为bin.bin。
(5)这样原文件有了,从NandFlash拷贝的数据文件也有了,用一个二进制文件对比工具bcampare对比一下就见分晓了。(后边我自己的拷贝程序也是这样测试的)。截个图:
(开头是文本文件的头自动产生了信息,最后是多输出的内容。中间的‘AA 。。。AA’有256K一个位翻转都没有,这应该有多么牛逼)
2.关于“淡定码” :E2 3E FE B5 6F F2 CD 78 A9 6E CD 57 09 F4 0E D8 9E 2E 8F 77 90 A9 85 E9 0A 74
在经过Main区的校验后,开发着手研究OOB区的校验,每页16x512Byte用了16条ECC校验码,后边还有一个第17条(从上文的tiny210v2 oob内容可以看出)。开始我还以为这个是OOB的检验码。着手研究它的变化规律,我把8K的‘AA’中最后一个Byte换成了‘AB’。第16条ECC校验码(图中红线)已经变的不成样了。不过第17条我认为的OOB区的校验码(高亮显示的),似乎没有变化。
我就再进一步,看一个u-boot中的这个条码是什么:
OOB区的内容已经变化,但是这个“码”,始终没有变化。我本来以为它是OOB区的校验码,结果失望了。这个“码”到底是什么,我暂且这样称呼“淡定码”吧。
3.死马当活马医
对着那串“淡定码”我真是一筹莫展,我想过要放弃接下来的校验,因为当“Main区的ECC校验码”也出现了翻转时,我唯一能想到的方法就是进行OOB(SPARE)区的ECC校验。数据手册上也是这个引导着做的。但是“淡定码”真心淡定,它似乎不能胜任这个工作了。好好睡了一晚上,第二天,我像警察叔叔破案一样,一遍一遍重启开发板,看“Main区的校验码”翻转的情况。最终我的观察结果也是乐观的。因为我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
我虽至今明白16bit的ECC校验码是怎么计算出来的,但是通过反复观察,我发现正确的校验码最终反应给表示翻转Byte位置的NFECCERL(0~7)寄存器的值都是递增的(如上图)。如果出现Main区的ECC码也翻转的情况。那么它的值会跑到前边来,也就是说就打破了“递增”了规律。
4.软件来实现
在3中已经找到了规律。转换成软件来解说就是先将翻转BYTE的位置存到一个数组中,num为翻转BYTE的数量。存完后,来检测这个数组的前num项是否为“递增”,如果是说明没有出现误判断,如果不是则num--;也就是说最后一样是误判断的,不进行修正。
通过1里边提到的测试方法进行测试:这样已经将最后误差减小到了1厘米(1个BYTE翻转)
但是就是这一厘米的误差,让其启动u-boot的时候也会卡在这里:
这里用的u-boot是:http://www.cnblogs.com/lihaiping/archive/2013/04/17/tiny210v2uboot.html
(陈孝正的“我的人生是一栋只能建造一次的楼房,我必须让它精确无比,不能有一厘米差池”,看来我要研究一下这一厘米的差池是从哪里来的,下次解决它!)
u-boot for tiny210v2 (NandFlash:K9GAG08U0F)
是在《分析一下tiny210v2的16bitECC校验》基础上得到的结果。
网上的针对这个板子的u-boot大多都不太好用,很多都是启动的时候从NandFlash往DRAM中拷贝没有进行ECC校验,导致只能启动不完整。就决定自己做BL1代码,BL1有代码主要是实现ECC16bit校验,u-boot并没有做移植,直接采用论坛里边http://arm9home.net/read.php?tid-28771.html提供的。
先提供一个不做ECC校验的:
tiny210v2-uboot_no_ecc.bin (242 K) 下载次数:1
烧写方法如图所示(只提供关键步骤):
下边是启动截图:
温馨提示,由于没有进行ECC校验,优点是启动快,但会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
经过ECC校验的u-boot for tiny210v2 版本:130609
bin文件和源代码:
烧写方法和上边的一样,下边是启动截图:


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启动慢的问题了,现在看来是我在NandFlash读数据时候采用的是1Byte 1Byte有读取的,因为是ECC校验。我再看一遍NandFlash手册应该会有更好的方法。
================================================我是分割线====================================================
冷静分析一下问题后,发现问题并不难,就着手改了。
很快就移植好了,速度提升的10倍,现在3秒就能够启动了。
(130610版本)bin文件和源代码:
tiny210v2-uboot.bin (242 K) 下载次数:7
uboot_for_tiny210v2Ver130610.tar.gz (130 K) 下载次数:14
=================================================================================================================
20130625更新:
整理了一下代码结构,更清晰:
http://download.youkuaiyun.com/detail/kangear/5648661
==================================================================================================================
2013-06-27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