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环:纳米世界的独特探索
1. 纳米结构与量子环的重要性
纳米结构作为二十一世纪高科技产业的基石,是新制造技术、新表征仪器和新理论见解的摇篮。1997年,García等人在InAs/GaAs系统中发现了直径几十纳米的量子环(QR)的自组织形成,这为半导体量子环的制造、表征和研究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前景,同时也能对其大小和形状进行控制。
2. 量子环的自组装:部分覆盖生长法
- 制造过程 :通过分子束外延(MBE)生长InAs自组装量子点,利用部分覆盖工艺可以改变其形状和大小,从而制造出自组装量子环。制造过程通过原位反射高能电子衍射(RHEED)技术、横截面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测量进行监测。
- 形成机制 :
- 动力学扩散 :In原子在界面处的扩散迁移率比Ga原子高,因此可以从部分覆盖的量子点中扩散到周围GaAs表面,形成环形的InGaAs岛。
- 热力学驱动的去湿 :部分覆盖的InAs/GaP岛表面和界面力的不平衡导致去湿现象。实验和理论都证实了在部分覆盖下,由于应力诱导的熔化效应,InAs量子点顶部会形成液态In滴。
与光刻定义的介观量子环不同,嵌入GaAs矩阵中的自组装量子环可以在量子极限下工作,不受散射过程导致的退相干影响。通过光致发光(PL)、时间分辨PL和PL激发以及光发射显微镜等方法,对自组装量子环的能量光谱进行了深入研究。此外,量子环嵌入异质结构中,可以通
量子环:纳米结构的前沿探索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