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重建:对极约束,基础矩阵、本质矩阵、三角化详细推导过程

本文深入探讨了对极几何在三维重建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对极约束的数学表达,以及如何通过本质矩阵和基础矩阵进行求解。内容包括对极平面、极点、极线的概念,本质矩阵的性质和求解方法,如八点法、RANSAC和LMEDS。此外,还讨论了三角测量用于计算特征点深度的过程。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对极几何

描述两个视图之间的射影几何关系,计算相机不同位置的变换关系。

对极约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以上图为例,I1I_1I1I2I_2I2是两帧图像,它们之间的相机运动关系是R,tR, tR,tO1O_1O1O2O_2O2分别是这两个位姿处的光心,设通过特征匹配等手段确定p1和p2p_1和p_2p1p2是同一个特征点在两幅图像上的投影,设它为[X,Y,Z]T[X, Y, Z]^T[X,Y,Z]T。定义以下术语:
对极平面:O1,O2,PO_1, O_2, PO1,O2,P所在的平面,显然,p1和p2p_1和p_2p1p2应该也在这个面上;
基线:O1,O2O_1, O_2O1,O2的连线;
极点:基线与像平面I1I_1I1I2I_2I2的交点e1e_1e1e2e_2e2
极线:对极平面与两个像平面的交线l1l_1l1l2l_2l2
由小孔成像模型知
s1p1=KP,s2p2=K(RP+t) s_1p_1=KP, s_2p_2=K(RP+t) s1p1=KP,s2p2=K(RP+t)
其中s1s_1s1s2s_2s2是缩放系数,如果将p1p_1p1p2p_2p2写成齐次坐标,可以写成up to scale(在某个尺度下成立)的等式
p1=KP,p2=K(RP+t) p_1=KP, p_2=K(RP+t) p1=KP,p2=K(RP+t)
像素点的相机归一化的坐标
x1=K−1p1,x1=K−1p2(1) x_1=K^{-1}p_1, x_1=K^{-1}p_2(1) x1=K1p1,x1=K1p2(1)
带入得
x2=Rx1+t x_2=Rx_1+t x2=Rx1+t
t×x2=t×Rx1+t×tt\times x_2=t\times Rx_1+t\times t t×x2=t×Rx1+t×t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