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摸爬滚打十几年的老架构师,看着企业架构(EA)从无人问津到现在小有热度,感触很多。
特别是关于业务架构这块,总有人问我:“这玩意儿,到底是IT人的事儿,还是业务大佬该操心的事儿?” 推荐笔者往期文章:拆掉思维里的墙:当业务骨干遇上架构思维,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
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看似简单、实则影响深远的“身份归属”问题。
推荐笔者文章 >>
01.
打破定式:业务架构,怎就成了“IT专属”?
这些年培训、咨询,老被问到一个经典问题:“不懂IT,能学企业架构吗?会不会很难?” 这问题背后,藏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总把企业架构等同于IT架构。这就像把“造车”直接等同于“拧螺丝”,太片面了!
这几年我做了较多的架构方面的培训,从2009年大家还一脸懵圈“啥是EA”,到现在IT圈子里不少人开始关注,进步确实看得见。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嘛……有点骨感。太多企业还停留在IT部门“自娱自乐”的阶段。我经常思考,啥时候能看见那些管战略、搞业务的“大佬”们,脚踏实地的付下身子,跟我们一起玩转企业架构的规划和落地?那才是EA本应有的样子。
但现实是:业务人员的词典里,缺了“架构”这个词条。他们总觉得“架构”是IT那帮人的术语,自己只管提零散的“需求”,甩给IT去实现就行。这种“碎片化”的需求传递模式,后果是啥?那就是造成一个个孤零零的“烟囱”系统。这些烟囱看着功能丰富,但互相不通气,就变成了阻碍企业灵活管理的最大障碍——改也难,动也痛,成本高得吓人,最后留下一地技术债。
所以,光把业务架构划给IT部门,从一开始路子就有点偏了。
那现在核心问题来了:业务架构,到底谁该更涉猎?到底是业务人的必修课,还是IT人的必备技能?
02.
对IT人来说:懂业务架构不是加分项,是“保命符”
我是从“码农”、“技术宅”、“管理者”一路干上来的,后来转型做产品、管业务,后面又做规划、做架构。一路走来令我刻骨铭心的是:一个技术方案,逻辑再牛、代码再精妙,如果不能解决真问题、不能带来商业价值,在业务老大和老板眼里,那就是一堆废铜烂铁!他们关心的是营收、效率、客户体验,而不是你用了几层抽象、啥设计模式、多高级的技术。
这段经历让我确信:业务架构,就是IT人的“第二语言”。它对IT人的价值,总结如下三大块:
1. 沟通的“桥梁”: 业务架构能帮IT人员建立一个实实在在的沟通框架——“战略想干啥(What)?业务流程咋支撑(How)?IT系统该咋搭(How)?” 懂这个框架,IT人就能跟业务老大、战略专家用“同频语言”交流,不再鸡同鸭讲。老板跟你说“我要数字化转型”,你能顺着业务架构梳理出这事怎么一步步落地,而不是立刻想到用什么数据库或API技术。
2. 跳出技术牛角尖: 咱搞技术的时间长了,容易钻牛角尖,老想着用新技术搞定一切。业务架构的作用,就是强行把你拉出来,让你盯着业务的核心诉求看:是提效?降本?控风险?提质量?还是开拓新市场?明白了这个,技术方案才更有针对性,才不会为了用“云原生”而“云原生”,留下一堆没必要的技术债(也就是常说的“技术负债”)。
3. 开启职业“新副本”: 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业务架构的IT人,你就有了华丽转身的资本。你能反过来给业务团队“赋能”!帮他们看清流程瓶颈、识别跨部门协作的死角。为啥?因为业务架构本质上是一门管理学问,它的核心——抽象、系统化思考、结构化表达——恰恰是技术人员的思维模式!这种既能懂技术、又能解业务的“两栖”能力,在今天绝对是职场硬通货。
说句实在话,只会埋头搞技术的时代真过去了。懂业务架构的IT人,尤其是懂业务架构的IT人,才更有后劲,你的职业天花板才能顶得更高。
03.
对业务人来说:不懂架构?小心KPI把你压垮!
肯定有IT朋友想:“那好,我们拼命学,使劲推业务架构!” 但很遗憾,这事光靠IT一头热,绝对推不动!到头来很可能还是IT部门的自嗨。业务架构的灵魂,必须由业务决策层来注入、参与并最终买单。
为啥很多业务大佬不愿碰架构?因为现实困境摆在那里:
KPI桎梏: 天天被季度指标、年度目标压着,哪有心思考虑当下及三五年后的架构蓝图?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先解决眼前火烧眉毛的问题再说。
部门变“孤岛”: 各个业务部门各扫门前雪,流程是断的,信息是割裂的。搞架构?那得先让大家坐一起谈合作、捋流程,拆墙破壁,光这高昂的组织壁垒就会使其难度系数大大增加。
战略“落地难”: 美好的战略画在PPT上很漂亮,可怎么一步步拆解成可执行的动作?各部门怎么协同?用什么机制保障落地?往往缺少一套成熟的方法论,导致战略悬浮半空。
而业务架构的价值,恰恰能打破这些困境:
1. 看清整条路: 业务架构让你不再只看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而是看清端到端的业务流程全貌。业务架构天然具备全局视角,哪里是堵点?哪里在重复劳动?一目了然。
2. 打破“部门墙”: 通过梳理跨部门协作的流程和交互,它天然需要大家坐下来好好谈,逼着大家把“孤岛”连起来,无形中降低了协作成本(那些隐性的扯皮、重复劳动的成本,可高了去了!)。
3. 战略能“着陆”: 业务架构提供了将“高大上”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业务能力和流程的方法。有了它,战略就不再是空中楼阁。
4. 看透生态圈: 它帮助业务决策者跳出内部视角,理解整个行业生态的价值流动和自身定位,建立更可持续的商业认知和模式。
对业务决策者而言,拥抱业务架构绝不仅仅是提高效率——它是一种认知维度的升维! 让你从“救火队员”进化为“建筑设计师”,让你站在全局视角看清一切,游刃有余地驾驭业务全局,让你从全盘的高度思考如何让整个组织更稳健、更有韧性地向前发展。
04.
结论:联手拆“烟囱”,共建新桥梁
回到最初那个问题:业务架构,IT和业务谁更应涉猎?到底是业务人的必修课,还是IT人的必备技能?
现在答案已非常明确:这是块“价值高地”,两边都得爬上来抢! 不存在谁取代谁,业务与IT之间需要同语言沟通,需要深度融合,而业务架构正是促成业务与IT沟通的共同语言,是促进两者融合的纽带与桥梁。
-
IT人员必须主动跳出技术牛角尖,掌握业务架构这门“通用语言”,才能理解真需求、设计出有价值的系统、拓宽职业边界。
-
业务人员(尤其是决策者)更不能置身事外,必须认识到架构思维是科学规划组织能力布局、提升组织能力、保障战略落地的必备“利器”。逃避“架构”,就等于放任烟囱林立、组织不断熵增,致使隐形成本高企、战略悬浮!
未来十年的企业架构要成功,核心标志就是看战略与业务骨干是否深度卷入。别再让IT部门“自娱自乐”了,大家坐到一起,用业务架构作为共同语言,拆掉那些碍事的“系统烟囱”,在战略愿景和落地执行之间,合力架起一座稳固、高效、面向未来的“桥梁”。
至于怎么学?根据我这些年带团队、做项目的经验,真刀真枪的业务架构能力培养,得走“三维”路径:
-
练思维: 提升顶层规划的系统思维、抽象思维、结构化思维能力,学会从高处俯瞰全局;
-
懂方法: 熟练掌握常用的架构设计模型、框架(比如能力图、流程图、UML图等),这是搭骨架的工具;
-
会落地: 建立推动架构设计在组织中执行落地的保障机制和方法,这是让桥梁立住、通车的本事。
这趟架构之旅,IT和业务,缺了谁都不行。与其纠结归谁管,不如一起学习,一起动手,这才是破解困局的正道。
如果您对企业架构感兴趣,请留言讨论,或者加入知识星球获取更多架构相关资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