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数筛法总结

大体思路:通过筛选,依次将n以内的所有质数存入 p r i m e [ ] prime[] prime[]数组,a[]组中任意元素 a [ i ] a[i] a[i],当 a [ i ] = = 0 a[i]==0 a[i]==0时,表示 i i i是质数, a [ i ] = = 1 a[i]==1 a[i]==1时表示 i i i是合数。

基本概念

质数

只有两个正因数(1和它本身)的自然数即为质数

合数

是指除了1和其本身外还有其他正因数的大于1的正整数。

依定义,每一个大于1的整数不是素数就是合数。而1则被认为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那么,在一张写有2~n的数字表里,将所有合数删去,剩下的就是质数了。

唯一分解定理‌

也称为算术基本定理,是数论中的一个基本定理。它表明任何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除了质数本身)都可以唯一地分解为有限个质数的乘积。具体来说,对于任意大于1的自然数N,可以表示为 N = P 1 a 1 ∗ P 2 a 2 ∗ ⋯ ∗ P n a n N=P_1 ^{a_1} * P_2 ^{a_2}*\dots* P_n ^{a_n} N=P1a1P2a2Pnan,其中 P 1 , P 2 , … , P n P_1,P_2,\dots, P_n P1,P2,,Pn是质数, a i a_i ai是正整数。

普通筛

伪代码描述:

for(i:2~n){
	if(a[i]==0){
		把i加到prime[]数组
	}
	将i的倍数标记为合数
}

例如:数x,那么2x,3x,4x……肯定是合数,顾可筛去
普通筛过程
如图,可以发现有些合数重复删除了很多次,这是因为有些合数的例如:24=2
12=38=46=64=83=12*2,即2的倍数、3的倍数、4的倍数、6的倍数、8的倍数、12的倍数都删过24这个数字。

代码实现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bool a[1000000];
int n;//质数筛的上限范围
int prime[100000];
int pIndex=0;
int main(){
	cin>>n;
	for(int i=2;i<=n;i++){
		if(a[i]==0){//i是质数
			prime[pIndex]=i;
			pIndex++;
		}
		for(int j=2;i*j<=n;j++){
			a[i*j]=1;//将i的倍数标记为合数
		}
	}
	//输出所有质数
	for(int i=0;i<pIndex;i++){
		cout<<prime[i]<<endl;
	}
return 0;
}

其实根据唯一分解定理,不必每个数的倍数都筛,只要筛掉质数的倍数就够了。于是有了下面的埃氏筛法。

埃氏筛法

伪代码描述:

for(i:2~n){
	if(a[i]==0){//i是质数
		把i加到prime[]数组
		将i的倍数标记为合数
	}
}

埃氏筛法
由上图可见,重复删数的次数减少了,但是仍有数字被重复删去;后面的欧拉筛解决了这个问题。

代码实现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bool a[1000000];
int n;//质数筛的上限范围
int prime[100000];
int pIndex=0;
int main(){
	cin>>n;
	for(int i=2;i<=n;i++){
		if(a[i]==0){
			prime[pIndex]=i;
			pIndex++;
			for(int j=2;i*j<=n;j++){
				a[i*j]=1;//将质数i的倍数标记为合数
			}
		}
	}
	//输出所有质数
	for(int i=0;i<pIndex;i++){
		cout<<prime[i]<<endl;
	}	
return 0;
}

欧拉筛

造成埃氏筛法中重复删去同一个数字的情况有两种:
1.以数值24举例, 24 = 2 ∗ 12 = 3 ∗ 8 24=2*12=3*8 24=212=38
2.以数值6举例, 6 = 2 ∗ 3 = 3 ∗ 2 6=2*3=3*2 6=23=32
第二种情况比较好解决,在质数乘以倍数时,控制倍数必须大于等于质数即可。也就是下方代码中j的初值由2改为i。

for(int i=2;i<=n;i++){
		if(a[i]==0){
			prime[pIndex]=i;
			pIndex++;
			for(int j=2;i*j<=n;j++){
				a[i*j]=1;//将质数i的倍数标记为合数
			}
		}
	}
for(int i=2;i<=n;i++){
		if(a[i]==0){
			prime[pIndex]=i;
			pIndex++;
			for(int j=i;i*j<=n;j++){
				a[i*j]=1;//将质数i的倍数标记为合数
			}
		}
	}

对于第一种情况的处理,就是欧拉筛的思想核心了。由于一个合数可能若干个质因子,通过构造质数倍数的方法制造合数时,就有可能不同方法构造出同一个数,那么如果只用最小的质数构造合数呢?这样24这个数值就只在212时被删去,因为2 是24的最小质数。
设合数x=p
q,其中q为x的最小质数,根据唯一分解定理,每一个合数都可以表示为最小质数乘以另一个数(可以是质数也可以是合数)的结构。以前20个数为例,么个合数通过“最小质数*一个数”的结构被删除,且只删除一次
2 2 2
3 3 3
4 = 2 ∗ 2 4=2*2 4=22
5 5 5
6 = 2 ∗ 3 6=2*3 6=23
7 7 7
8 = 2 ∗ 4 8=2*4 8=24
9 = 3 ∗ 3 9=3*3 9=33
10 = 2 ∗ 5 10=2*5 10=25
11 11 11
12 = 2 ∗ 6 12=2*6 12=26
13 13 13
14 = 2 ∗ 7 14=2*7 14=27
15 = 3 ∗ 5 15=3*5 15=35
16 = 2 ∗ 8 16=2*8 16=28
17 17 17
18 = 2 ∗ 9 18=2*9 18=29
19 19 19
20 = 2 ∗ 10 20=2*10 20=210
……
这个算法最有趣的地方在于控制最小质数。

for(i:由前往后遍历prime[]){
	for(j=i;i*j<=n;j++){
	此时i*j要想保证j的质因子里中没有比i更小的质数p,
	就需要对j进行判断,找到j的最小质因数并与i比较是否小于等于i
	}
}

但是如果将内外循环互换一下:

for(i:2~n){
	for(j:由前往后遍历prime[]){
	由于prime[]里的质数是由小到大存储的
	在标记完i*j后,只需要用条件i%j==0,判断一下:
	如果i%j==0成立,那么停止遍历prime数组,找到i中最小的质因子即j是i的最小质因子;
	如果继续遍历prime数组,那一定不是最小质数*i的结构。
	}
}

伪代码描述:

//由于是由小到大筛的质数,所以prime数组里的质数也是由小到大保存的。
//即有任意质数prime[i],则prime[i+1]>prime[i]
for(i:2~n){
	if(a[i]==0){//i是质数
		把i加到prime[]数组
	}
	//正序遍历prime[]数组,用当前的每个质数乘以i
	for(int j=0;j<pIndex;j++){
		a[prime[j]*i]=1;
		if(i%prime[j]==0)
			break;
	//中断后,后面的质数不用再和i相乘
	//因为prime[j+1]*i,不是“最小质数*一个数的结构”,i中包含更小的质数prime[j]。
	}
}

大家可以按着伪代码描述,自己模拟一下筛数的过程。
自己筛

代码实现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bool a[1000000];
int n;//质数筛的上限范围
int prime[100000];
int pIndex=0;//pIndex始终指向最后一个质数的后一个位置
int main(){
	cin>>n;
	for(int i=2;i<=n;i++){
		if(a[i]==0){
			prime[pIndex]=i;
			pIndex++;
			}
		for(int j=0;j<pIndex;j++){
			if(i*prime[j]<=n){
				a[i*prime[j]]=1;
			}
			if(i%prime[j]==0)break;//有趣的是这句话还控制住了类似2*6,6*2这种重复构造的情况,
			//因为2%2==0,所以当i=2时,最大只能乘到2这个质数。12这个数是在i=6的时候删除的。
		}
	}
	//输出所有质数
	for(int i=0;i<pIndex;i++){
		cout<<prime[i]<<endl;
	}	
return 0;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