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M:计算机界最没节操的仔!
ROM是现代电子设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咱们的智能手机、电脑,到家里的微波炉、洗衣机,甚至是汽车里的控制系统,都离不开ROM
不过,ROM也是个毫无节操的仔,它早已不再是那个“只读不写”的个性少年。
一、什么是ROM?
ROM是英文“Read-Only Memory”的缩写,叫“只读存储器”。与RAM不同的是,ROM中的信息即使在断电的情况下也不会消失,因此常用于存放系统启动所需的BIOS代码、固件程序以及一些关键配置参数。
二、ROM的基本工作原理
2.1 内部结构
ROM主要由地址译码器和存储单元体组成。
(1)地址译码器:负责将来自CPU的地址信号转换为对应的行/列选通信号,以便准确访问目标单元。
(2)存储单元体:主要是由存储单元构成的存储阵列,由大量排列整齐的晶体管构成,每个晶体管代表一位二进制信息。它们按照行列分布,形成二维表格状布局。
如下图,字线与位线的交叉点即为存储单元。每个存储单元可以存储 1 位二进制数。交叉处的圆点表示存储 “1”,无圆点表示存储 “0”。
当某字线被选中时,相应存储单元数据就从位线
D
3
D_3
D3 ~
D
0
D_0
D0输出。比如选中字线
W
3
W_3
W3,与位线的交点分别是1、0、1、1,因此输出的就是1011。
每个存储单元的结构分为:二级管、TTL、MOS。
此外,ROM还有一个“输出缓冲区”,用于暂存读出的数据,等待CPU取走。同时起到隔离作用,防止外界干扰影响正常工作。
2.2 数据读取过程
当CPU发出读请求时,ROM会依次执行以下步骤:
- 地址总线上传输的目标地址被送入地址译码器;
- 经过译码处理后生成相应的行/列选通信号;
- 存储阵列中对应的单元被激活,其所保存的状态通过内部连线传递给输出缓冲区;
- 最终,经由数据总线返回给CPU。
三、ROM的历史沿革
ROM的发展史,可谓是一场基因突变史,随着技术的进步,ROM变得越来越不纯粹,越来越没有节操。
3.1 掩膜ROM
掩膜ROM(Mask ROM)是ROM界的“老祖宗”。客户提供掩模版,芯片制造商根据掩模版进行制造。它的数据是在芯片制造过程中写入的,一旦制造完成,数据就无法更改。这种ROM的优点是成本低、可靠性高,非常适合用于存储那些不会改变的数据,比如计算机的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
在掩模ROM中,存储单元通过固定连接(如熔丝或二极管)来实现数据的存储。这个名字听起来很玄乎,具体操作可以这样简单理解,就是在制造过程中,通过特定的工艺烧断某些位置的导线(这个叫“熔断熔丝”),或者将二极管连接成特定的电路,以此来编码二进制数据。把导线都熔断了,数据肯定无法更改了。
掩膜ROM可以说是ROM的纯真年代,因为只有它,一旦出手,至死不渝。
这才是真正的只读存储器。
3.2 可编程ROM(PROM)
与掩膜ROM不同,可编程ROM(Programmable ROM,简称PROM)不是在制造过程中写入数据,出厂时所有位均为空白状态。在卖给用户后,由用户写入数据。这样,用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写入个性化的数据,比如可以写上爱某某妹子一万年。
PROM允许用户在芯片制造完成后,通过特定的编程设备将数据写入到芯片内部。不过它只允许写入一次,一旦编程完成,数据就不能再被修改。
从本质上说,PROM也是只读的,它只是写入时机与掩膜ROM不同,但也是一旦写入,就不可更改。这就像给你张白纸,你可以在上面随便画,但一旦落笔,就再也擦不掉、改不了。
PROM的编程过程通常是通过高压编程来实现的。写入数据时,需要用个专门的编程设备连接到PROM芯片上,然后通过施加高压来改变芯片内部存储单元的状态,从而写入数据。一旦数据写入完成,PROM就变成了和掩膜ROM一样的只读存储器,数据无法再被修改或删除。
3.3 可擦除可编程ROM(EPROM)
这哥们可以说是ROM家族彻头彻尾的“叛途”,它就是毁灭ROM信仰的那个人。
从此以后,ROM变得不再只读(Read Only),而是可以改写数据。
虽然它不再是真正的ROM,却还在顶着ROM的名头。就像一个真正的男人成了太监,却还说自己是纯爷们。
可擦除可编程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简称EPROM)允许用户在需要时擦除芯片内部的数据,并重新写入新的数据。这就像我们有了一块神奇的橡皮擦,可以反复擦掉纸上的笔迹,然后再重新写。
这块神奇的橡皮擦叫紫外线。用户需要将EPROM芯片从设备上取下,然后放到紫外线擦除器中照射一段时间。在紫外线的作用下,芯片内部存储单元的状态会发生改变,从而实现数据的擦除。擦除完成后,用户就可以像编程PROM一样,将新的数据写入到EPROM芯片中。
虽然EPROM相比PROM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可重用性,但它的擦除过程相对繁琐。每次擦除都需要将芯片从设备上取下,并放到紫外线擦除器中照射。这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如果操作不当,还可能导致芯片损坏或数据丢失。因此,在使用EPROM时,咱们也需要格外小心。
3.4 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
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简称EEPROM)的出现,可以说是ROM界的一次“智能革命”。与EPROM不同,EEPROM允许用户通过电信号来擦除和重新写入数据,而无需将芯片从设备上取下,也用不着紫外线。
EEPROM的擦写过程通常是通过隧道效应或热电子注入等物理机制来实现的。在擦写过程中,用户只需向芯片发送特定的电信号,就可以改变芯片内部存储单元的状态,从而实现数据的擦除和写入。由于擦写过程是通过电信号来实现的,所以EEPROM的擦写速度通常比EPROM更快,而且操作也更简便。
此外,EEPROM还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耐用性。它的擦写次数通常可以达到数十万次甚至更多,远远超过了PROM和EPROM。因此,EEPROM被广泛应用于需要频繁擦写数据的场合,比如智能卡、电子标签等。
3.5 Flash ROM
Flash ROM就更厉害了,可以说是ROM界的一颗“超级明星”。它不仅结合了EEPROM的所有优点,还具有更高的存储密度和更低的成本。这使得Flash ROM成为现代电子设备中最常用的存储介质之一。
Flash ROM的擦写过程与EEPROM类似,都是通过电信号来实现的。但不同的是,Flash ROM在擦写数据时是以块为单位进行的,而不是像EEPROM那样以字节为单位。这使得Flash ROM的擦写速度更快,而且更适合用于存储大量数据。
此外,Flash ROM还具有较长的数据保持时间。即使在没有电源供电的情况下,Flash ROM中的数据也能保持很长时间不丢失。这使得Flash ROM成为存储系统程序、用户数据等重要信息的理想选择,广泛应用于存储设备、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