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模型(LLM)不再只是热门话题,而成为软件研发的"标配工具"时,我们正在见证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2025年软件研发应用大模型国内现状调查报告》历时一个月完成数据收集,深度揭示了国内软件研发领域拥抱AI的真实状况。数据显示,89.2%的团队已积极拥抱LLM,其中62.8%的团队正在积极应用,较去年增长8.8%。这不仅是一组数字的增长,更标志着行业从"观望试水"迈向"深耕细作"的关键转折点。
一、行业格局重塑:从模型竞争到生态竞争

1. 应用深度显著提升
2025年最显著的变化在于,企业已从单纯的技术试点转向系统化落地。调查显示,开始关注并试用的团队从去年的54%降至26.4%,这些团队绝大多数转化为积极应用者,说明试用带来了可观效益。更值得关注的是,处于观望中的团队比例稳定在7.4%,这意味着市场教育已基本完成,剩余的是如何将AI能力深度融入业务流程的实践问题。
2. 垂直化成为主流趋势
行业大模型的爆发式增长印证了应用从"通用"向"垂直"的加速迁移。金融、制造、能源、软件研发和政务五大领域已形成成熟的行业模型,市场规模较2024年扩大约1.8倍。软件与IT服务业成为大模型应用最活跃的行业之一,渗透率超过78%,在软件生命周期管理、代码智能化、知识文档管理等方面取得重点突破。
3. 模型选择格局巨变
2025年的模型选择呈现出戏剧性变化:DeepSeek从去年的3.2%飙升至81.1%,成为国内市场绝对领导者。这一逆袭主要受益于其年初开源的R1和V3版本。阿里通义千问以65.5%位居第二,豆包大模型增长至41.9%,是去年的2.38倍。在国际模型方面,OpenAI GPT系列仍保持67.6%的占有率,而Claude系列增长最快,达到43.2%,是去年的2.45倍。
这一格局变化反映出两个重要趋势:首先,开源策略与性能优势的结合成为制胜关键;其次,企业倾向于同时使用两个以上大模型,以应对不同场景需求。
二、核心价值兑现:降本增效从愿景到现实

1. 明确的价值主张
调查显示,85.1%的团队期望通过LLM实现"降本增效",较去年提升近10%。更令人振奋的是,在提升开发效率方面,期望值增加了16.7%,达到81.8%,说明LLM在代码生成、代码评审等场景的效果得到广泛认可。
2. 量化收益逐步清晰
企业对LLM投入产出比的评估能力显著提升。超过70%的企业以时间节约、成本下降、质量提升等指标来量化LLM带来的业务收益。在编程效率方面,33.1%的团队实现了20-39%的提效,31.8%的团队实现10-20%的提效,两者合计超64%。即便以20%的平均提效计算,对于拥有1万研发人员、人均年成本50万的大型企业而言,仅直接成本节约就可达10亿元。
3. 人力成本节省显著
在软件开发的关键环节,LLM平均节省开发与测试人力成本30%-45%。代码生成、文档分析、测试脚本生成的自动化成熟度最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81.1%的团队主要将LLM用于代码生成,较去年增加近15%。部分大厂分享的数据显示,70%的代码已由AI生成,这一比例还在持续上升。
三、全生命周期渗透:从局部突破到系统融合

1. 需求环节:从文档优化到智能分析
LLM在需求领域的应用呈现逐年深化趋势。"润色或优化需求文档"以60.8%的占比成为核心场景,较2024年的47.6%、2023年的22.7%大幅增长。"检查/评审需求文档"和"基于文档提取要点"的应用比例分别升至47.3%、46.6%。更重要的是,"没有使用"的比例从2024年的18.3%降至8.1%,表明需求智能化已成为标配。
在效果方面,43.2%的企业认为提效在20%以下,26.4%在20-40%之间。虽然高提效案例较少,但企业对LLM提效的判断从模糊转向清晰,"不确定"比例从2024年的39.7%骤降至14.9%。
2. 设计环节:从知识查询到方案生成
2025年,"向LLM咨询,让大模型提供建议"以61.5%的占比成为核心场景,远超2024年的48.4%;"作为知识库查询设计知识"达56.1%,较2023年的28.9%实现翻倍式提升。"功能定义分解"(36.5%)、"辅助架构设计"(45.9%)、"辅助UI/用户体验设计"(35.1%)的应用比例也显著增长。
"没有使用"的比例从2023年29.9%、2024年17.5%骤降至2025年5.4%,表明LLM在设计领域已从单纯的知识查询,向深度方案建议、全流程设计辅助全面渗透。
3. 编程环节:代码生成成为绝对主流
编程是LLM应用最成熟的领域。"代码补全"以70.9%的占比成为最核心应用场景,"代码优化"占比60.8%,"函数级代码生成"达56.1%。"还没开始"的比例从2023年16.5%、2024年9.5%骤降至2025年3.4%。
在编程工具方面,Cursor以18.9%的占比位居榜首,通义灵码(16.9%)、企业自研工具(14.9%)紧随其后。国产工具认可度较高,同时国际工具也有一定渗透,形成了丰富的应用生态。
代码采纳率数据显示,21-30%区间以25%成为核心板块,采纳率≥30%的团队占比达47.2%。这既得益于大模型技术迭代,也源于企业对LLM编程应用的调优深耕。
4. 测试环节:智能化突破显著
LLM在测试领域实现了从单一用例生成到全流程覆盖的跨越。"生成测试用例"以68.2%的占比稳居核心场景,"生成测试脚本"占比51.4%,"生成测试数据"达31.1%。"还没有使用"的比例从2023年24.7%降至2025年16.9%。
测试工具生态也在快速成长。虽然52%的企业尚未使用基于LLM的测试工具,但商用工具认可度逐步提升,Ant TestAgent占比6.8%,增长显著。在测试效率方面,23%的团队实现了20-39%的提效,23.6%的团队实现10-20%的提效,中幅提效成为主流。
5. 运维环节:进入智能分析阶段
LLM在运维领域实现了"从零星渗透到全链路覆盖"的跨越。"运维日志分析"(45.3%)、"异常诊断"(43.9%)、"问题定位"(41.2%)成为三大核心场景,较2023年均实现数倍增长。LLM已从基础的日志解析扩展至全链路问题诊断与性能预测,AIOps结合大模型成为企业数字化运维新方向。
在效率提升方面,50.7%的企业仍"不确定",但这一比例较2024年的57.9%下降7.2个百分点,表明企业对提效的感知逐步明确。24.3%的企业认为提效在20%以下,14.9%的企业实现20-40%的提效。
四、技术与组织双重变革

1. 技术栈升级:从单点应用到系统集成
约62%的企业开始使用RAG或LoRA微调方式将内部数据与模型结合,显著高于2024年的30%。企业更重视"模型能力×业务知识"的结合,内部知识库+私域微调形成主流范式。
在技术选型方面,基于开源大模型部署占比超过一半,达到54.8%。私有化部署成为主要应用方式,这既出于数据安全考虑,也反映出企业对定制化能力的需求。公有云模型服务与私有化部署并行,统一API标准和模型接口成为趋势。
智能体(Agent)开发框架应用呈现"头部重构、生态多元"的特征。Dify以36.5%的占比成为第一大框架,LangChain占比20.9%,Coze占比17.6%,自研框架占比14.9%。"没有用"的比例从2024年的31.2%降至19.6%,应用渗透率持续提升。
2. 组织变革:新岗位与新技能涌现
提示工程、上下文工程与Agent编排成为新型岗位或技能方向。2025年企业开始设置"AI工作流设计师"或"AI应用策略师"岗位,表明从工具导向转向生产力体系建设。这是一个重要信号:AI应用已从技术层面上升到组织战略层面。
团队协作模式也发生了显著变革。50.7%的团队认为个人学习新技术效率大幅提升,40.5%的团队中初级开发人员能更快承担复杂任务,39.2%的团队增加了Prompt设计与AI交互的时间,31.1%的团队将评审重心从语法风格转向业务逻辑。这表明,LLM不仅是生成文本或代码的工具,更是推动人才成长、重塑协作模式的催化剂。
3. 治理体系:从模型安全到全栈智能治理
企业治理关注点从"模型安全"扩展为"全栈智能治理",涉及数据隐私、Prompt合理性、模型溯源、评估指标与可控输出等。国产企业在安全对策建设方面显著领先国际平均线,这得益于国内对数据安全和合规性的高度重视。
衡量AI工具效能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40.5%的企业通过研发效能指标(如Cycle Time、发布频率等)衡量,37.2%关注质量指标(如缺陷密度),33.8%通过估算工时成本。虽然仍有33.8%的企业尚未建立明确的衡量体系,但整体趋势是从定性评估走向量化分析。

五、挑战与应对:八大困难待破解
尽管LLM应用取得显著进展,但企业仍面临诸多挑战。调查显示,LLM应用主要有八大困难:
-
缺少高质量的(业务/研发)训练数据(50.8%)
-
安全、隐私担忧(40.5%)
-
"AI幻觉"导致引入难以察觉的深层Bug(38.9%)
-
AI Agent行为的不可预测性与可控性差(29.7%)
-
目前研发人员的应用水平不行(28.4%)
-
缺少机器学习和大模型训练人才(27.7%)
-
缺少算力或云计算平台(27.7%)
-
难以精确衡量投入产出比(ROI)(25%)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家和企业的重视、模型能力的改善,训练数据、ML和LLM训练人才、算力、应用水平等因素都有了明显改善。但高质量数据、安全隐私、AI幻觉等问题仍是制约LLM深度应用的核心瓶颈。
六、未来展望:走向智能体时代

调查者对AI未来的展望仍以乐观为主导。61.5%的调查者认为"人人都有一个AI助手",58.8%认为AI将"极大地提升研发效率"。这两大核心共识持续强化,表明行业对AI普惠化、效率价值的坚定信心。
更重要的是,向智能体(Agentic)系统演进成为确定方向。企业普遍计划在2026年前引入任务导向型LLM Agents,以支持跨阶段自动协作与决策。这意味着AI不再只是被动响应人类指令,而是逐渐承担部分流程自治任务,如生成需求文档、测试脚本、运维报告,并自动评审需求、架构文档、测试用例等。
模型与人类协作方式将从"提示与回复"过渡至"持续对话与共创"。LLM将成为产品经理、开发者、测试者的"长期交互成员",带来组织工作机制重塑的潜在变革。从"人辅助AI"向"AI辅助人"的角色转变正在加速,这将彻底改变软件研发的组织形态和工作流程。
结语:拥抱变革,重塑研发

《2025年软件研发应用大模型国内调查报告》揭示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整个行业思维方式和组织模式的深刻变革。从试点到体系化、从通用到垂直、从模型竞争到生态竞争,每一个趋势都在昭示:软件工程正在全面进入3.0时代——模型驱动研发、模型驱动运维。
对于企业而言,现在的关键不是要不要拥抱AI,而是如何更深入、更系统地应用AI。那些在需求、设计、编程、测试、运维全链路部署LLM,构建"模型能力×业务知识"深度融合的企业,正在获得显著的竞争优势。那些培养提示工程师、AI工作流设计师等新型人才,重塑团队协作模式的企业,正在为未来的智能体时代做好准备。
技术的浪潮不可阻挡,但方向可以选择。在这个AI重塑研发的时代,唯有主动拥抱变革,才能在下一个十年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AI大模型学习福利
作为一名热心肠的互联网老兵,我决定把宝贵的AI知识分享给大家。 至于能学习到多少就看你的学习毅力和能力了 。我已将重要的AI大模型资料包括AI大模型入门学习思维导图、精品AI大模型学习书籍手册、视频教程、实战学习等录播视频免费分享出来。
一、全套AGI大模型学习路线
AI大模型时代的学习之旅:从基础到前沿,掌握人工智能的核心技能!

因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资料,需要点击文章最下方名片即可前往获取
二、640套AI大模型报告合集
这套包含640份报告的合集,涵盖了AI大模型的理论研究、技术实现、行业应用等多个方面。无论您是科研人员、工程师,还是对AI大模型感兴趣的爱好者,这套报告合集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信息和启示。

因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资料,需要点击文章最下方名片即可前往获
三、AI大模型经典PDF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大模型已经成为了当今科技领域的一大热点。这些大型预训练模型,如GPT-3、BERT、XLNet等,以其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正在改变我们对人工智能的认识。 那以下这些PDF籍就是非常不错的学习资源。

因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资料,需要点击文章最下方名片即可前往获
四、AI大模型商业化落地方案

因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资料,需要点击文章最下方名片即可前往获
作为普通人,入局大模型时代需要持续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认知水平,同时也需要有责任感和伦理意识,为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