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构建的是内部仪表盘API,你可能会觉得"200毫秒无伤大雅"。但在生产系统中——特别是每小时处理数万请求的场景——每毫秒都至关重要。
当我首次构建.NET API时,曾为架构的简洁优雅而自豪。但这种自豪感并未持续太久。真实用户开始访问后,抱怨接踵而至:"API响应太慢了"。
起初我并未在意——毕竟接口功能正常、代码可测试,开发环境一切良好。直到我做了每个开发者都畏惧的事:运行负载测试。
残酷的现实给了我当头一棒:在中等流量下API就已不堪重负。单个本应50毫秒内完成的接口,实际耗时竟达200毫秒。当请求量达到数千次时,这个性能瓶颈已不容忽视。
本文将分享我如何定位问题根源,发现EF Core编译查询,最终实现40%性能提升的全过程。包含心路历程、基准测试、踩坑经验,以及如何在你的API中复现这种优化。
为什么API性能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在深入技术细节前,先明确背景:
如果构建的是内部仪表盘API,你可能会觉得"200毫秒无伤大雅"。但在生产系统中——特别是每小时处理数万请求的场景——每毫秒都至关重要。
- • 更快的API意味着更满意的用户
- • 更快的API意味着更低的基础设施成本(用更少服务器处理相同负载)
- • 更快的API意味着在引入缓存、分片或升级硬件前拥有更多扩展空间
这些都是我用惨痛教训换来的经验。
瓶颈所在:Entity Framework Core
作为EF Core多年使用者,我一直欣赏其优雅强大,能让我专注于业务逻辑而非SQL模板代码。
但如同任何抽象层,它也存在代价。EF Core需要解析LINQ表达式、转换为SQL、缓存查询计划并执行。大多数时候这种开销不易察觉,但在高负载下?积少成多的影响将十分显著。
以下是我当时存在问题的API端点简化版:
[HttpGet("{id}")]
public async Task<IActionResult> GetCustomer(int id)
{
var customer = await _dbContext.Customers
.Where(c => c.Id == id)
.FirstOrDefaultAsync();
if (customer == null)
return NotFound();
return Ok(customer);
}
看起来人畜无害对吗?但在底层,EF Core每次都在重复编译查询表达式树。这意味着本可一次性完成的准备工作,却在持续消耗额外的CPU周期。
顿悟时刻:发现EF Core编译查询
在研读EF Core文档时,我偶然发现了"编译查询"功能。
简而言之:你可以预先编译LINQ-to-SQL转换逻辑,生成可复用的委托,避免EF Core每次调用时重复编译。
这正是我需要的"灵光时刻"。如果EF Core确实在执行重复的高成本工作,编译查询或许能显著降低开销。
剧透预警:它确实做到了。
使用编译查询重写端点
以下是使用编译查询重构后的端点:
private static readonly Func<MyDbContext, int, Task<Customer?>> _compiledGetCustomer =
EF.CompileAsyncQuery((MyDbContext context, int id) =>
context.Customers.FirstOrDefault(c => c.Id == id));
[HttpGet("{id}")]
public async Task<IActionResult> GetCustomer(int id)
{
var customer = await _compiledGetCustomer(_dbContext, id);
if (customer == null)
return NotFound();
return Ok(customer);
}
注意关键差异:
• 不再让EF Core每次解析编译查询,而是在类级别一次性定义
• 每个API调用现在只需执行预编译的委托
这意味着:
• 更低的CPU开销
• 更少的内存分配
• 高负载下更好的吞吐量
基准测试实践
我不愿仅凭直觉下结论——需要数据支撑。
于是使用BenchmarkDotNet搭建了基准测试,以下是简化版本:
[MemoryDiagnoser]
publicclassEfCoreBenchmark
{
privatereadonly MyDbContext _dbContext;
public EfCoreBenchmark()
{
_dbContext = new MyDbContext();
}
[Benchmark]
publicasync Task<Customer?> NormalQuery()
{
returnawait _dbContext.Customers
.FirstOrDefaultAsync(c => c.Id == 1);
}
privatestaticreadonly Func<MyDbContext, int, Task<Customer?>> _compiledQuery =
EF.CompileAsyncQuery((MyDbContext context, int id) =>
context.Customers.FirstOrDefault(c => c.Id == id));
[Benchmark]
publicasync Task<Customer?> CompiledQuery()
{
returnawait _compiledQuery(_dbContext, 1);
}
}
我的机器测试结果如下(具体数值可能变化,但趋势保持不变):
性能提升约40%,内存分配减少近半。在轻量使用场景下可能不明显,但在大规模应用中堪称颠覆性改变。
隐形成本与权衡
当然,没有免费的午餐。编译查询也存在注意事项:
• 复杂性:无法轻松添加.Include()链或动态过滤器,查询必须预先明确定义
• 可维护性:模型变更时需要重新审视编译查询
• 适用场景:切忌过度使用。编译查询最适合"热路径"——每秒调用数千次的查询,低频查询的复杂度得不偿失
经验总结
本次探索带来的核心启示:
• 测量优先:避免盲目优化,先分析、基准测试,再修复瓶颈
• 目标聚焦:编译查询适用于高频端点,非一次性查询
• 保持简洁:在性能收益与代码可维护性间寻求平衡
• 理性看待EF Core:理解内部机制才能发挥最佳性能
分步指南:如何实践应用
若想在项目中尝试EF Core编译查询,请遵循以下路径:
1. 识别慢速端点:使用Application Insights、日志记录或负载测试
2. 检查EF Core开销:分析是否存在查询重复编译
3. 引入编译查询:
private static readonly Func<MyDbContext, int, Task<Customer?>> _compiledGetCustomer =
EF.CompileAsyncQuery((MyDbContext context, int id) =>
context.Customers.FirstOrDefault(c => c.Id == id));
4. 替换高频查询:从调用最频繁的端点开始
5. 前后基准测试:验证改进效果
6. 记录权衡决策:确保后续开发者了解使用编译查询的原因
超越编译查询:其他API加速技巧
除编译查询外,我还结合使用了以下技术:
• 只读查询使用AsNoTracking()
• 尽可能批量查询替代循环查询
• 对真正热点的数据添加缓存
• 连接池化与高效DbContext使用
编译查询并非银弹,但与这些技术结合使用,将使你的API性能突飞猛进。
开始这段旅程时,我未曾料到"预编译查询"这般简单的优化能产生如此显著的影响。但在真实系统中,微小改进会积少成多——编译查询几乎零成本地带来了40%的性能提升。
如果你正在使用EF Core构建.NET API,我强烈建议尝试编译查询。从小处着手,谨慎测试,找到最适合的应用场景。
性能优化永无止境——但有时,最简单的优化手段反而能带来最丰厚的回报。
现在就去运行那些基准测试吧——你会惊讶地发现,原来性能提升的机会近在眼前。
AI大模型学习福利
作为一名热心肠的互联网老兵,我决定把宝贵的AI知识分享给大家。 至于能学习到多少就看你的学习毅力和能力了 。我已将重要的AI大模型资料包括AI大模型入门学习思维导图、精品AI大模型学习书籍手册、视频教程、实战学习等录播视频免费分享出来。
一、全套AGI大模型学习路线
AI大模型时代的学习之旅:从基础到前沿,掌握人工智能的核心技能!

因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资料,需要点击文章最下方名片即可前往获取
二、640套AI大模型报告合集
这套包含640份报告的合集,涵盖了AI大模型的理论研究、技术实现、行业应用等多个方面。无论您是科研人员、工程师,还是对AI大模型感兴趣的爱好者,这套报告合集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信息和启示。

因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资料,需要点击文章最下方名片即可前往获
三、AI大模型经典PDF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大模型已经成为了当今科技领域的一大热点。这些大型预训练模型,如GPT-3、BERT、XLNet等,以其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正在改变我们对人工智能的认识。 那以下这些PDF籍就是非常不错的学习资源。

因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资料,需要点击文章最下方名片即可前往获
四、AI大模型商业化落地方案

因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资料,需要点击文章最下方名片即可前往获
作为普通人,入局大模型时代需要持续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认知水平,同时也需要有责任感和伦理意识,为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176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