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研究发现:ChatGPT正在悄悄改变我们的大脑

也许答案不是完全拒绝AI,而是学会更好地使用它。比如把AI当作辅助工具,而不是替代品。让它帮我们搜集信息、整理思路,但关键的思考和判断还是要靠自己。

前两天看到一个挺震惊的消息。MIT的研究人员发现,经常用ChatGPT写作业的学生,大脑活动居然变弱了。

这个研究是怎么做的呢?他们找了54个18到39岁的人,分成三组:一组用ChatGPT写作文,一组用谷歌搜索,还有一组什么都不用,纯靠大脑。然后给每个人戴上脑电图设备,监测写作时的大脑活动。

结果挺意外的。

纯靠大脑写作的那组人,脑电图显示他们的大脑网络连接最强、最活跃。用谷歌搜索的那组处于中等水平。而用ChatGPT的那组,大脑连接最弱。

更有意思的是,到了第三次写作文时,ChatGPT组的人基本上就是复制粘贴了。有些人连自己刚写的文章都记不住,让他们引用自己文章里的句子都做不到。

两个英语老师评价这些AI写的作文时说:"这些文章语言和结构接近完美,但缺乏个人见解,让人感觉'没有灵魂'。"

我觉得这个形容特别准确——没有灵魂。

研究人员还做了个对比实验。让原来用ChatGPT的人改成纯大脑写作,让原来纯大脑写作的人改用ChatGPT。结果发现,从ChatGPT转到纯大脑的人,大脑连接变得更弱了,好像"用进废退"一样。而从纯大脑转到ChatGPT的人,反而表现出更高的记忆力,因为他们需要把AI的建议和自己的知识结合起来。

这让我想起一个问题:我们是在用AI,还是被AI用?

说实话,我自己也经常用ChatGPT。写不出来的时候就问它要个开头,卡住了就让它帮忙整理思路。确实很方便,效率也高。但看到这个研究,我开始有点担心了。

研究的主要作者Nataliya Kosmyna说,她之所以急着发布这个还没经过同行评议的研究,就是担心会有政策制定者决定搞什么"GPT幼儿园"。她说:"发育中的大脑面临的风险最高。"

这话听起来有点危言耸听,但仔细想想确实有道理。

现在的学生对AI的依赖程度确实挺高的。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24年有四分之一的美国青少年用ChatGPT做作业,比2023年翻了一倍。

我不是说AI工具不好,它们确实能提高效率。但问题是,如果我们过度依赖,会不会像研究显示的那样,大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逐渐退化?

想想也是,以前写文章卡住了,我们会绞尽脑汁地想,会翻书查资料,会和朋友讨论。这个过程虽然痛苦,但大脑在高速运转。现在呢?直接问AI,秒出答案。大脑确实轻松了,但也"偷懒"了。

研究人员发现,用ChatGPT的人逐渐失去了批判性评估AI输出内容的能力。他们担心这会形成一个"回音室效应"——现有的观点不断被强化,而相反的证据被过滤掉。

这让我想起一个朋友的经历。他是个程序员,最近几个月一直用AI写代码。刚开始觉得特别爽,效率提升了好几倍。但后来发现,遇到复杂问题时,自己的思考能力好像退步了。以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现在总想着问AI。

当然,这个研究也有局限性。样本量不大,时间也不够长。而且AI工具还在快速发展,使用方式也在变化。

但我觉得它提醒了我们一个重要问题:在享受AI便利的同时,怎么保持大脑的活跃度?

也许答案不是完全拒绝AI,而是学会更好地使用它。比如把AI当作辅助工具,而不是替代品。让它帮我们搜集信息、整理思路,但关键的思考和判断还是要靠自己。

就像健身一样,如果总是坐电梯,腿部肌肉就会退化。如果总是让AI代替思考,大脑的"肌肉"可能也会萎缩。

你们平时用AI工具多吗?有没有感觉到类似的变化?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