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阻抗”“阻抗匹配” 是 PCB 工程师常常要处理的重要问题。
先来谈谈什么是阻抗匹配。提出阻抗要求,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障电路板上高速信号的完整性,它对于高速数字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速系统里,关键信号线可不能像普通传输线那样简单对待,特性阻抗必须纳入考量范围。倘若关键传输线的阻抗未能实现匹配,极有可能引发信号反射、损耗,使得原本良好的信号波形出现变形,像上冲、下冲、振铃现象等,这会直接对电路性能乃至功能产生影响。
当工程师完成 PCB 设计后,若是该 PCB 有 “做阻抗” 的需求,那在工艺要求文件里就得附上详细的阻抗要求,涵盖哪些线路要做阻抗、具体要做多大值的阻抗、控制误差范围是多少等信息。这就好比是给 PCB 制造下的 “任务指令”。要是 PCB 上有大量关键信号要做阻抗,还可以单独准备文档,把要进行阻抗控制的线路清晰展示出来,并注明对应的阻抗值和误差范围,电路板厂就会依据这些要求,对这些 “重要信号” 线进行调整控制。而这些阻抗值的来源,通常是芯片规格手册、方案要求,或者是一些业界公认认可的参数值。
对于非电子专业的朋友而言,看到 PCB 板上的走线,可能觉得高速信号的线路不就是从 A 点连通到 B 点就行了吗,直线距离最短,损耗也小呀。然而在电子线路里,尤其是高速信号领域,匹配性才是关键所在。信号传输是需要时间的,线路越长,传输时间也就越长,一旦时序不同步,就会引发性能问题。当然,对于低速信号来说,这些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要是阻抗不匹配,信号传输过程中就会出现严重失真、衰减,进而影响功能,轻则导致系统不稳定或者传输速度下降,重则直接让功能无法实现。
不同信号的阻抗值是不一样的,像差分线,一般要求阻抗在 100 欧或 120 欧,例如高速 USB、HDMI 信号;单端阻抗则要求在 50 欧、75 欧等。这些阻抗值的确定,就是 PCB 工程师的职责所在,而 PCB 板厂会根据工程师的要求,结合自身所用的材料、PCB 文件线路设计,利用阻抗软件工具进行调整,最后通过设备测试,确保达到要求值。这便是板厂常用的阻抗计算软件发挥作用的环节。
那么,影响 “阻抗” 的因素都有哪些呢?大家可要记好啦,主要包括线宽、线距、叠层、PCB 板材介质及厚度等。板厂工程师就是通过调整这些参数值来满足阻抗要求的。在实际操作中,主要是通过控制导线宽度、叠层来控制阻抗,毕竟 PCB 基材、厚度大多是固定值,相对而言,线宽、线距参数更容易调整。
阻抗线还分为不同类型的,不同类型在板厂工程师用软件计算时,所用的对象也不同,这一点大家要留意。所以,PCB 工程师学会如何运用 PCB 阻抗计算软件来核算当前设计的线路是否满足阻抗值是很有必要的,当然,前提是知晓板厂所用的板材参数,这样才能更精准。
从类型上划分,阻抗线分为单端阻抗、差分阻抗两种。简单来讲,单端阻抗针对的是单条传输线,差分阻抗则是针对一对差分线。如下图所示(此处假设存在相应配图),分别是差分阻抗、单端阻抗、共面差分阻抗、共面单端阻抗。
若按传输媒质来划分,阻抗线则分为带状线和微带线。带状线,就是信号线位于两层接地面(或电源)之间的介质内的导线,处于内层,有着两个参考平面。依据传输线与两接地平面的距离是否相同,又可细分为对称带状线和非对称带状线。带状线的特性阻抗受导线的厚度、宽度、介电常数以及接地平面的距离影响。由于带状线两边都有电源或者底层,所以阻抗容易控制,同时屏蔽效果较好。
微带线则是用电介质将导线与地(电源)平面隔开的传输线,在 PCB 表层,仅有一个参考平面,分为埋入的(位于内层)和非埋入的两种。微带线特性阻抗由导线的厚度、宽度、基材厚度以及介电常数决定,主要应用于双层和多层板。
再来看看几种不同类型阻抗的具体情况:
首先是差分阻抗,它的参考地平面和单端阻抗一样,不同之处在于线宽线距也有相应的要求,需要进行调整。
其次是特性阻抗(单端阻抗),针对众多线路做阻抗时,如果线路位于表层,就参照最接近的地层;若是内层线路,则要参考最接近的两层地平面。
再者是共面阻抗,包括共面差分和共面特性。
共面差分 :共面差分周围有均匀的铜皮围着,铜皮到阻抗线距离保持一致,且铜皮上排列着 via 孔,共面差分阻抗线下方和周边都有地平面。
共面特性 :(此处可简单提及,避免篇幅过长,假设与共面差分类似有相应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