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识二叉堆
二叉堆本质上是一种完全二叉树,它分为两个类型:
- 最大堆
最大堆的任何一个父节点的值,都大于或等于它左、右孩子节点的值,如下图所示:
- 最小堆
最小堆的任何一个父节点的值,都小于或等于它左、右孩子节点的值,如下图所示:
- 堆顶
二叉堆的根节点叫作堆顶;最大堆和最小堆的特点决定了:
最大堆的堆顶是整个堆中的最大元素;最小堆的堆顶是整个堆中的最小元素
2、二叉堆的自我调整
对于二叉堆,有如下几种操作:
- 插入节点
- 删除节点
- 构建二叉堆
这几种操作都基于堆的自我调整,就是把一个不符合堆性质的完全二叉树,调整成一个堆;
下面以最小堆为例,展示二叉堆是如何进行自我调整的
【1】插入节点
当二叉堆插入节点时,插入位置是完全二叉树的最后一个位置;例如插入一个新节点,值是0:
这时,新节点的父节点5比0大,显然不符合最小堆的性质;于是让新节点“上浮”,和父节点交换位置
继续用节点0和父节点3做比较,因为0小于3,则让新节点继续“上浮”
继续比较,最终新节点0“上浮”到了堆顶位置
【2】删除节点
二叉堆删除节点的过程和插入节点的过程正好相反,所删除的是处于堆顶的节点,例如删除最小堆的堆顶节点1
为了继续维持完全二叉树的结构,把堆的最后一个节点10 临时补到原本堆顶的位置
让暂处堆顶位置的节点10和它的左、右孩子进行比较,如果左、右孩子节点中最小的一个(显然是节点2)比节点10小,那么让节点10“下沉”
继续让节点10和它的左、右孩子做比较,左、右孩子中最小的是节点7,由于10 大于7,让节点10继续“下沉”
通过上述操作,二叉堆重新得到了调整
【3】构建二叉堆
构建二叉堆,也就是把一个无序的完全二叉树调整为二叉堆,本质就是让所有非叶子节点依次“下沉”
下面举一个无序完全二叉树的例子,如下图所示
首先,从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开始,也就是从节点10开始;
如果节点10大于它左、右孩子节点中最小的一个,则节点10“下沉”
接下来轮到节点3,如果节点3大于它左、右孩子节点中最小的一个,则节点 3“下沉”
然后轮到节点1,如果节点1大于它左、右孩子节点中最小的一个,则节点1“下沉”;但节点1小于它的左、右孩子,所以不用改变。接下来轮到节点7,如果节点7大于它左、右孩子节点中最小的一个,则节点 7“下沉”
节点7继续比较,继续“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