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起源、演进及发展趋势

本文详细探讨了业务流程再造(BPR)的起源,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到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的BPR概念。BPR理论经历了与战略、信息技术、供应链融合的过程,逐渐发展为战略流程管理和电子商务的基础。随着企业环境的变化,未来趋势包括与战略管理、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跨公司流程再造以及流程管理的兴起。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文章概述了业务流程再造的起源、演进与发展趋势,通过对演进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流程再造理论一方面与战略、信息技术、供应链等融合并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流程管理也成为了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发展的风向标。 

一、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起源
      18世纪英国经济家学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劳动分工原理”,提出分工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加产最,其理由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分工可以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第三,简化劳动和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做许多人的工作。亚当·斯密的分工论蕴涵了最朴素的流程理念。1911年,弗雷德里克·泰勒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阐述了科学管理理论——应用科学方法确定从事一项工作的“最佳方法”并很快被世界范围的管理者们普遍接受。分工理论和科学管理理论在企业的实践和发展的主要代表为:(1)亨利·福特将其应用于福特公司,形成了汽车流水作业线并使生产效率倍增;(2)阿尔弗雷德·斯隆在通用汽车公司构建了金字塔式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加强了部门管理。

      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全球化的浪潮日益增强,基于3C(顾客、竞争和变革)为特征的三股力量使企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科层制管理”造成的流程分工过细、追求局部效率、流程环节冗长、部门壁垒森严、忽视顾客利益等使其越来越难适应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管理的实践成为了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催化剂。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因此诞生。

      “再造 ”(Reengineering)的概念源起于MIT在1984到1989年间进行的一项名为“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的研究。当时,基于以3C(顾客,竞争和变化)为特征的三股力量对企业的影响日益增大,“科层制管理”也不再适应企业的发展。该研究项目旨在借助计算机及其信息技术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力为企业管理指明方向。

     1990年迈克尔·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再造:不是自动化改造而是推倒重来》(Renglneenllg work:don"t automate,obliterate)的文章,文中提出的再造思想开创了一场新的管理革命。1993年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在其著作《企业再造:企业革命的宣言)(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iution) 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业务流程再造(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以取得企业在成本、质量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