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融合:未来的挑战与思考
人机融合的趋势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和外形行为正逐渐向人类靠近。像汉斯·莫拉维克(Hans Moravec)和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等科学家都预测,人类与机器人的融合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莫拉维克是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的前主任,也是开发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先驱科学家。他在1998年的著作中提到,20世纪80 - 90年代的机器人智能仅相当于昆虫水平,只能进行简单的环境感知和运动导航。但随着算法的发展和计算能力的提升,他预计到本世纪中叶,机器人将变得和人类一样智能,并开启自己的进化进程,甚至可能取代人类现有的形态。不过,莫拉维克认为人类不必害怕,因为与智能机器融合是人类超越自我的最佳方式。
库兹韦尔同样在多本关于人工智能和人类命运的书籍中表达了类似观点。他依据“加速回报定律”,认为科学进步是进化过程的延伸,人类与机器人的融合并非遥远的科幻幻想,而是迟早会发生的事情。在技术发展的早期,进步速度缓慢,例如从单细胞微生物到智人的出现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但计算机出现后,摩尔定律(每18个月微处理器性能翻倍)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库兹韦尔指出,这种指数级的发展速度也适用于DNA拼接、基因组处理、大脑逆向工程和纳米技术设备的制造。基于这些进展,他认为新兴技术很可能会应用于人类的生物进程。
人机融合带来的影响
即便人类与计算机融合的预测不准确,人类的未来也会越来越多地融入非生物特征。例如,为了治疗癌症、改善疾病进程、修复受损身体结构或提供更先进的假肢治疗,人们会使用各种技术来调节糖尿病、肾脏功能,以及改善耳蜗、视网膜或肢体的功能。随着机械部件的不断替代,人们开始思考人机结合的产物是否还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95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