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继续研读DAMA数据管理知识体系之数据存储和操作章节,结合自身在数据库存储、分布式数据库设计和操作等业务,有所感悟并记录如下,供大家参考。数据存储和操作是数据建模与设计之后紧接着要考虑的一大方面,或者说是一并考虑的因素。主要考虑数据库后端的存储和操作方面的工作,目的是为了保障支撑业务应用系统的连续性,包括可用性、可靠性、相对隔离性、完整性和一致性等。可以说这部分工作主要是DBA来主导,会涉及一部分网络存储方面的工作,要结合业务选用或混合使用ACID、BASE处理模式等,可以说二者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是适合的场景不同罢了;另外,这部分工作比较重要的数据的备份、恢复和对中间或前端的响应性能,之所以出现这么多角色和使用模式,目的都是为了保障业务系统的快速响应、数据的持久化存储等。最后,也提到了这部分工作的考量标准,主要从数据存储、性能评估、操作和服务等方面进行衡量。可以说,数据存储和操作是业务信息化数字化最终落地实施的后端整体设计考虑,这部分工作做不好就会影响整个系统的使用反馈,同时保障了这部分业务的数据沉淀和规范化。
一、什么是数据存储和操作
管理数据存储的设计、 实现和支持活动, 以实现其最大化价值。主要关注数据全生命周期中的数据可用性、完整性和交易性能。其业务驱动因素是保障业务的连续性。
二、主要的输入和交付成果
输入: 数据架构。 数据需求。 数据模型。 服务级别协议。
输出: 数据库技术评估标准。 数据库环境。 迁移/复制/多版本数据。 业务连续规划。 数据库
性能操作级别协议 O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