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 V IPC message queues, semaphores, and shared memory

本文介绍了SystemV IPC(进程间通信)的三个核心组件:信号量、共享内存和消息队列。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ftok函数生成IPC关键字,并利用该关键字来确保不同进程能够访问相同的IPC对象。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System V IPC

     System V IPC指的是AT&T在System V.2发行版中引入的三种进程间通信工具:
     (1)信号量,用来管理对共享资源的访问
     (2)共享内存,用来高效地实现进程间的数据共享
     (3)消息队列,用来实现进程间数据的传递。
     我们把这三种工具统称为System V IPC的对象,每个对象都具有一个唯一的IPC标识符(identifier)。要保证不同的进程能够获取同一个IPC对象,
     必须提供一个IPC关键字(IPC key),内核负责把IPC关键字转换成IPC标识符。

ftok函数:

The ftok() function uses the identity of the file named by the given pathname (which must refer to an existing, accessible file) and the least significant 8 bits of proj_id(which must be nonzero) to generate a key_t type System V IPC key, suitable for use with msgget(2),semget(2), orshmget(2).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ipc.h

头文件<sys/types.h>把key_t定义为一个整数,通常是一个至少32位的整数,由ftok函数赋予的。函数ftok把一个已存的路径和一个整数标识符转换成一个key_t值,称为IPC键。

key_t ftok(const char *pathname, int proj_id);

pathname就是你指定的文件名(该文件必须是存在而且可以访问的); 是将文件的索引节点号(inode)取出(可用:ls -i 查看)

proj_id 是子序号,虽然为int,但是只有8个比特被使用(0-255); 同一个pathname下最多可以有256个不同的key_t

struct stat {
    dev_t     st_dev;     /* ID of device containing file */
    ino_t     st_ino;     /* inode number */
    mode_t    st_mode;    /* protection */
    nlink_t   st_nlink;   /* number of hard links */
    uid_t     st_uid;     /* user ID of owner */
    gid_t     st_gid;     /* group ID of owner */
    dev_t     st_rdev;    /* device ID (if special file) */
    off_t     st_size;    /* total size, in bytes */
    blksize_t st_blksize; /* blocksize for file system I/O */
    blkcnt_t  st_blocks;  /* number of 512B blocks allocated */
    time_t    st_atime;   /* time of last access */
    time_t    st_mtime;   /* time of last modification */
    time_t    st_ctime;   /* time of last status change */
};

key_t IPC_key = 0XLower8Bits(proj_id)Lower8Bits(st_dev)Lower16Bits(st_ino)

e.g.

key_t IPC_key = 0;
if ((IPC_key = ftok(".", 0x01)) == -1) {
    perror("ftok() error");
    exit(EXIR_FAILURE);
}

当成功执行的时候,一个key_t值将会被返回,否则 -1 被返回

消息队列 (message queues)

信号量 (semaphores)

共享内存 (shared memory)

内容概要:文章基于4A架构(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对SAP的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进行了详细对比分析。业务架构上,成本中心是成本控制的责任单元,负责成本归集与控制,而利润中心是利润创造的独立实体,负责收入、成本和利润的核算。应用架构方面,两者都依托于SAP的CO模块,但功能有所区分,如成本中心侧重于成本要素归集和预算管理,利润中心则关注内部交易核算和获利能力分析。数据架构中,成本中心与利润中心存在多对一的关系,交易数据通过成本归集、分摊和利润计算流程联动。技术架构依赖SAP S/4HANA的内存计算和ABAP技术,支持实时核算与跨系统集成。总结来看,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在4A架构下相互关联,共同为企业提供精细化管理和决策支持。 适合人群:从事企业财务管理、成本控制或利润核算的专业人员,以及对SAP系统有一定了解的企业信息化管理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帮助企业理解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在4A架构下的运作机制;②指导企业在实施SAP系统时合理配置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优化业务流程;③提升企业对成本和利润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支持业务决策。 其他说明:文章不仅阐述了理论概念,还提供了具体的应用场景和技术实现方式,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