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记录与刺激电路设计详解
1. 控制阶段信号处理
控制阶段会对两个通道的信号幅度进行比较。首先,对信号进行整流处理,接着利用放大器G3放大其绝对值的差值。G3的输出会输入到一个具有长时间常数的积分器中,由此产生反馈信号Va和 -Va。可变增益放大器会通过平衡施加到求和放大器Go的两个通道输出端的复合信号幅度,来抵消袖带不平衡的影响,这与TT方法类似。最终,两个通道中幅度相等且反相的干扰信号会被消除,而同相的ENG信号则会被相加并放大。
2. 生物放大器电路
生物电位信号具有低频和低幅度的特点。例如,使用三极袖带电极记录的ENG信号,其均方根值通常约为1mV,功率谱密度分布较宽且平坦,中心频率约为1 - 2kHz,大部分功率集中在300Hz至5kHz之间。就算采用穿透电极记录神经活动,记录到的神经动作电位幅度也往往只有几十微伏。因此,用于放大微弱生物电信号的放大器必须具备低噪声性能,并且理想情况下功耗要低,以延长电池使用寿命,特别是在需要长期植入的系统中。此外,大多数设计还需要抑制由于电极 - 组织界面的电化学效应产生的(直流)电极偏移,或者抑制共模干扰(这就需要高共模抑制比)。针对这些问题,已经开发出了多种方法,可分为基于时钟的技术和连续时间技术。
2.1 基于时钟的技术
为了提高低噪声放大器的性能,已经提出了不同的基于时钟的方法,包括基于物理效应的噪声降低(偏置切换)、斩波调制和自动调零等技术。这些技术主要旨在降低闪烁噪声(也称为1/f噪声),但对白噪声没有改善作用。
- 偏置切换 :该技术通过周期性地增加和减小MOS晶体管的栅极偏置,使器件在反型和积累状态之间交替,从而降低1/f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