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几个月前,DeepSeek如平地惊雷,在全球技术圈掀起波澜。然而,近期关于其“热潮已过”的论调四起,Semianalysis的流量数据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本文将拨开C端流量的迷雾,深度剖析DeepSeek从“网红”到“基座”的战略转型,并结合其在东南亚市场的探索,探讨中国大模型出海面临的真实机遇与挑战。
一、流量的“表”与“里”:C端喧嚣下的B端底座
“DeepSeek不行了”,这是最近技术圈和媒体圈不少人的第一反应。
论据很直接:第三方研究机构 Semianalysis 的报告显示,DeepSeek R1发布后,其平台流量份额曾达到7.5%的峰值,但此后一路下滑至3%。更具对比性的是,其官网流量相较2月份下跌了29%,而同期ChatGPT的流量却猛增了40.6%。
数据不会说谎,但数据往往也只呈现了故事的一面。
如果我们切换视角,会看到另一番景象。据 QuestMobile 的数据,截至今年5月,DeepSeek的移动端月活(MAU)用户仍高达1.69亿。尽管相比3月的1.94亿有所回落,但这个体量依旧让它稳坐国内AI工具平台的头把交椅,领先于字节的“豆包”和腾讯的“元宝”。
一降一升,到底该信谁?
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的观点,为我们揭示了硬币的另一面。他一针见血地指出,DeepSeek官网流量的下滑,源于其创始人梁文锋压根就没把精力放在C端流量运营上。 团队的核心目标始终是AGI(通用人工智能)和底层大模型的研发,而不是追求日活、融资额这些短期指标。
周鸿祎进一步解释了DeepSeek的真正价值所在——第三方生态。
“DeepSeek更像一个‘武器装备供应商’,而不是单纯的C端产品。”
这个比喻非常精妙。在火山云、阿里云、腾讯云以及英伟达云等主流云平台上,DeepSeek大模型的API调用流量持续高企。包括360自家的智能体基座模型在内,众多国内企业的产品都是基于DeepSeek进行改造和优化的。
因此,仅用C端官网的流量来评判DeepSeek的成败,无异于通过一家军火库的门市客流量,来判断其在整个战争体系中的重要性。DeepSeek的价值,更多沉淀在了看不见的B端调用和技术输出上。
二、出海东南亚:机遇与“温差”并存
作为中国LLM出海的桥头堡,东南亚市场对DeepSeek的态度极具代表性,这里既有政策的“暖风”,也有资本的“寒流”。
1. 暖风:高性价比模型的技术缺口
新加坡数码发展及新闻部部长杨莉明(Josephine Teo)的态度非常明确:新加坡欢迎像DeepSeek这样的低成本、高效率模型。
“从降低成本的角度来看,像DeepSeek这样的创新是非常受欢迎的。”
她解释道,对于新加坡这样的小国以及众多中小企业而言,如何在拥抱AI浪潮的同时,有效规避高昂的算力和模型使用成本,是一个现实问题。DeepSeek此前引发美股万亿美元抛售潮,正是因为它向市场证明了“用更少资源训练出与顶尖模型性能相当的模型”是可能的。这一点,对于预算和资源相对有限的东南亚市场,吸引力是致命的。
此外,杨莉明还指出了一个关键的本地化痛点:
“那些主要基于西方语料库、或许主要以英语训练的大型语言模型,在东南亚语境下使用会遇到困难。”
东南亚地区拥有数百种语言,一个纯英文训练的AI无法满足本地化需求。这为以中文为基础、并有能力进行多语言微调的中国大模型,留下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2. 寒流:资本寒冬下的审慎与观望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DeepSeek在东南亚的发展,始终受制于当地AI投资环境的整体“低温”。
根据CNBC援引Tracxn的数据,2022至2024年间,流入东南亚科技公司的风险投资额骤降79%。AC风投管理合伙人Helen Wong坦言,虽然已看到复苏迹象,但整个行业弥漫着浓厚的危机感,东南亚AI发展已明显滞后。
在严峻环境下,投资者的出手变得异常谨慎:
-
Ryze Labs的Matthew Graham 认为,只有高度差异化的项目才有机会,本地LLM必须摆脱“跟风模仿”。
-
Granite Asia的符绩勋 指出,东南亚对新技术的接纳存在滞后性。他看好DeepSeek为本地应用开发带来的可能性,但表示自己的投资会等待“人才与市场接受度的交汇点”。他还警示,传统企业正面临被原生AI企业颠覆的风险。
-
淡马锡的孙仁勇 则强调,技术成本下降后,投资重点应转向解决“瓶颈问题”的企业,例如智能体所需的容器化、持久内存等基础能力。
投资人的观点虽是一家之言,却也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AI企业进入东南亚需要面对的残酷现实:市场有需求,但资本没耐心,技术需要与本地化场景深度结合才能打动投资人。
三、困局与破局:中国LLM的集体长征
尽管有政策欢迎和技术潜力,但DeepSeek在东南亚的渗透依然有限。除了在马来西亚(基于华为昇腾)完成了全国性部署,其他国家的市场大门仍未完全敞开。服务不成熟、数据安全与法律合规等问题,依旧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从竞争格局来看,ChatGPT和Google Gemini 依旧是东南亚市场的主导者。2025年6月的数据显示,ChatGPT在全球生成式AI领域的流量份额高达78.9%,而DeepSeek在东南亚的份额仅为27%。
这并非DeepSeek一家之困,而是中国LLM出海的集体现状:
-
豆包:尚未推出东南亚专属版本,仅通过支持印尼语、马来语等进行初步覆盖。
-
Kimi:未进行大规模本地化产品投放,主要以语言能力支持营销类活动。
大家普遍处于“试水”阶段。
回到国内,DeepSeek热度的回落,也折射出一个行业共性问题:大模型产品过多,同质化严重。 一阵风吹过后,当用户的新鲜感褪去,自然会回归理性。这启示所有出海的中国AI企业,单靠“技术概念”和“一时热度”是行不通的,必须在本地化运营和场景深耕上,构筑真正的差异化壁垒。
写在最后
复盘DeepSeek的这轮风波,我们或许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这不是“热潮褪去”,而是从“爆发期”进入“沉淀期”。 DeepSeek的价值正在从C端流量的喧嚣,回归到B端技术输出的本质。用C端产品的逻辑去衡量一个B端基座的成败,本身就是一种错位。
-
DeepSeek依然是中国AI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其对底层技术的专注,为国内众多应用层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武器库”。
-
中国大模型的出海之路,是一场集体长征。 无论是DeepSeek,还是豆包、Kimi,都面临着相似的本地化、商业化和合规化挑战。未来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模型自身的技术实力,更仰赖于国家整体软硬件生态(如华为昇腾)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对于开发者和技术从业者而言,看清DeepSeek背后的战略定力与转型路径,或许比单纯关注其流量数字的起伏,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