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程池的主要处理流程涉及任务提交后的执行过程。以下是这个过程的具体步骤:
- 提交任务:首先,一个任务被提交到线程池。
- 检测线程池状态:线程池会首先检测其运行状态。如果线程池不是RUNNING状态,任务会被直接拒绝。这是因为线程池要保证在RUNNING的状态下执行任务。
- 核心线程判断:如果当前工作线程数(workerCount)小于核心线程数(corePoolSize),线程池会创建一个新的核心线程来执行提交的任务。
- 阻塞队列判断:如果工作线程数已经达到核心线程数,但线程池内的阻塞队列(workQueue)还未满,任务会被添加到这个阻塞队列中。随后,空闲的核心线程会依次从队列中取出任务来执行。
- 非核心线程判断:如果工作线程数达到了核心线程数但还未超过最大线程数(maximumPoolSize),且阻塞队列已满,线程池会创建一个新的非核心线程(也称为临时线程)来执行任务。
- 拒绝策略:如果工作线程数已经达到了最大线程数,并且阻塞队列也已经满了,线程池会根据预设的拒绝策略来处理这个任务。默认的处理方式是直接抛出一个异常。 所谓拒绝策略,就是当线程池满了、队列也满了的时候,我们对任务采取的措施。或者丢弃、或者执行、或者其他... jdk自带4种拒绝策略,我们来看看。 CallerRunsPolicy // 在调用者线程执行 AbortPolicy // 直接抛出RejectedExecutionException异常 DiscardPolicy // 任务直接丢弃,不做任何处理 DiscardOldestPolicy // 丢弃队列里最旧的那个任务,再尝试执行当前任务 这四种策略各有优劣,比较常用的是DiscardPolicy,但是这种策略有一个弊端就是任务执行的轨迹不会被记录下来。所以,我们往往需要实现自定义的拒绝策略, 通过实现RejectedExecutionHandler接口的方式。
在整个过程中,线程池会优先使用核心线程来执行任务,其次是阻塞队列,最后是非核心线程。如果所有资源都已经用尽,任务会根据拒绝策略进行处理。
此外,线程池提供了两种主要的方法来执行任务:execute()
和submit()
。execute()
方法用于执行任务,但不返回任何结果,而submit()
方法不仅执行任务,还返回一个Future
对象,通过这个对象可以获得任务的结果,并且可以取消任务。
总的来说,线程池通过合理地管理和调度线程资源,提高了任务的执行效率,并减少了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