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地信(GIS)就业不好,为什么还这么多人考研?”这是网友的高赞提问,评论区像极了我们每一个GISer的真实内心写照。
GIS,全称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跨界、交叉、技术性极强的学科,有人说它是“冷门专业”,也有人说是“万金油”专业,但也有些人,默默的在“考研”这条路上,试图寻找一个出口。
考研
是“逃避现实”的缓冲站?
这是很多GIS学生的真实写照。
本科四年,看似系统学习了地图学、遥感、空间分析、数据库、编程基础……但到了毕业,却发现这些知识“看起来都懂,但做不了事”。于是,考研成了“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再给自己三年时间,看看能不能找到方向。
如果读研期间还是不主动出击,不主动做好职业规划,三年研究生毕业后,依然会面临相同的问题。
读研
是为了“换个赛道”?
转码,是GIS人中一个心照不宣的“出路”。很多人考研,不是为了深入GIS,而是为了“换赛道”,比如转计算机、转数据科学、转人工智能。他们希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摆脱GIS本科阶段的“被动学习”和“无技能积累”。
但这也暴露出一个尴尬的事实:GIS本科阶段的培养方案,真的不足以支撑直接就业。
读研
是“无奈之下的希望”?
网友的评论,揭开了GIS本科教育的伤疤。
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落后、缺乏实践机会、就业引导缺失……
导致很多学生在本科阶段“抓瞎”,既没有技术积累,也没有职业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考研成了“别无选择的选择”。似乎只有继续深造,才能多一点机会,多一点可能性。
读研
是“自我提升”的窗口期?
读研,不应该只是学历的“镀金”,更应该是能力的“重塑”。如果你在本科阶段没学到东西,读研可以是“重启”;如果你对GIS还有热情,读研可以是“深耕”;如果你对行业有想法,读研可以是“试错”。
但前提是——你得“主动出击”。
我们真的需要“读研”吗?
GIS教育的深层问题:脱离实际、缺乏实践、就业导向模糊。
很多学生发现,真正的工作中,企业要的是“能干活”的人,而不是“学过GIS”的人。本科没学好,研究生阶段又陷入“科研导向”的泥潭,最终导致“高不成低不就”。
那我们该怎么办?
真正的出路在哪里?
这句话,值得所有GIS学生深思。
如果你不是奔着学术研究去的,那就不要把“考研”当成唯一出路。相反,你应该从大一开始,就思考:
我未来想做什么?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GIS人才?
我该学哪些技能?
比如,如果你对GIS开发感兴趣,那你可以提前学习Python、JavaScript、Java、GIS API(如Leaflet、OpenLayers、Mapbox、ArcGIS API)、GIS数据库(PostGIS)、WebGIS框架(如GeoServer、MapServer、OpenLayers)等,而不是只停留在空间分析、地图制图、遥感解译的“学术层面”。
真实案例分享
考研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在新中地,每年都有一些考上研究生的同学来学习GIS开发。
下面是部分案例:
另外,也有部分同学考研失利后选择来学习GIS开发。
最后,给GIS人的建议
1. 不要盲目考研,考研不是逃避现实的方式
-
如果你只是为了“逃避就业”,那三年后你还是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
如果你没有明确的目标,读研只会让你“更迷茫”。
2. 早点规划职业方向,越早越好
-
GIS的出路不止一条:GIS开发、GIS产品经理、遥感应用、智慧城市、数据分析、大数据平台……
-
关键是你要知道自己适合哪条路,并为此做好准备。
3. 技能才是王道,学历只是入场券
-
企业真正看重的是你能做什么,不是你读了几年书。
-
学会GIS开发、GIS平台搭建、空间分析建模、地图可视化等实用技能,比你写十篇论文都有用。
想学习GIS开发?一周免费试听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