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9年5月份接手安全控制器项目,同年10月份从TI的TMS570更换为INF的AURIX平台,到22年6月末,历时3年终于获得TUV莱茵认可,正式颁证,且为莱茵大中华区相关领域发出的首张证书。作为主要项目成员,负责硬件设计、前期底层驱动攻关、以及所有审核文档的管理提交。整个认证过程比较顺利但也有曲折之处,同时我司除莱茵之外,也有项目在国内SGS和北德认证,对于认证机构、标准、开发过程从一头雾水到逐步清晰,感触颇多。写点心得,希望对国内这块相关技术发展有所帮助。
一.认证机构篇
1.机构
目前国内认证机构主要有TUV莱茵、TUV北德、TUV南德和SGS这几家。每家的认证风格,认证费用,资质范围等有所差别。莱茵审核比较严格,终审在德国进行,认证周期长,认可度比较高。机构这方面曾遇到过两个问题,一个是一家出的证另一家不认;一个是国内发的证国外不认,最后加钱补做国外的证。因此认证之前需要仔细评估,认证的目的最终还是销售产品,如果最后证书不被认可,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
2.审核员
审核员在认证过程中的作用在于知识培训,咨询辅导,文件审核,流程控制等。角色及其重要,其技术背景和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项目进度和质量。如果之前从事过相关行业硬件软件开发,有一定技术积累,这样和公司技术人员对接起来比较顺畅。如果缺少技术和行业背景,只是熟悉标准,纸面带兵,认证之行就会比较难受,很有可能技术路线被带偏。
好的审核员就像老师一样,会抓住重点、理清思路,很多人刚接触功能安全,很容易纠结细节不见整体,不知如何入手设计,这时就需要审核员带路。从技术人员个人成长角度来说,审核员的答疑非常重要,我认为比具体文件的作用还大。这里给TUV莱茵的审核员点个赞,业务能力过硬,带领我们成功拿证。另外SGS的培训课程也不错,比较有体系。
二.安全标准篇
1.IEC 61508
基础标准,需要仔细反复研究。不同认证机构审核员对标准理解也不尽相同,如果有疑问,可以向不同认证机构咨询,看看他们对同一个问题是如何解释的。
2.ISO 13849
工程机械行业很重要的标准,有些认证机构,只做这个标准的认证,这样费用和周期都比较少。
3.ISO 26262
面向乘用车辆,工程机械行业暂时没有做。
三.开发费用篇
1.认证费用
各家认证机构费用各不相同,一句话,质量和价格是对等的。有的机构可能给钱就可拿证,文件少,中间辅导过程接近无,比较符合国内短平快的企业需求。
2.平台费用
安全控制器的硬件平台主要有TI,NXP,Infineon三家。 TI,NXP平台费用较少,INF家固件库,诊断库,开发环境,仿真器都是比较昂贵的。单就仿真器而言,小公司一般很难承受劳德巴赫Tricore仿真器的价格。
现在还有在非安全MCU运行诊断库,以达到安全完整性等级的做法,比如STM32,整体开发费用较低,不过某些行业某些场合使用有限制。
软件平台主要是安全型CODESYS,CANOpen safety,以及配置工具,编译工具等,这也是很大一块的费用支出。
3.硬件费用
这个项目第一次尝试14层盲孔工艺,打样焊接非常昂贵。后来优化了下,改成12层通孔就好多了。PAD点数1.5W左右,比一般产品多不少。器件费用,都是硬性支出不说了。中间由于诊断思路变化,外观变化,做了一次比较大的变更。多次打样,公司真是下了血本。
4.实验费用
首先是安全类产品选择的第三方实验室,必须有相关标准实验资质。其次安全类产品实验项目较多,周期很长。主要分为两大块,环境实验和EMC实验。从开始实验到拿到实验报告总的耗时在2个月左右,本产品实验过程没有进行整改,基本是一次通过,比较顺利。
四.技术研发篇
1.平台选择
TT和INF都实际使用了,不过后来从TI平台更换为INF平台,这也是项目进展曲折的原因之一。TI平台资源相对较少,工业上应用较多,开发平台还是CCS,对于用惯2X系列DSP的技术人员比较友好。TI在电机控制这块沉淀较多,有些新能源的车辆选其用于功能安全的电机驱动器。不过近来市场供货存在很大问题。
INF的AURIX平台比较合适车辆相关应用,端口多,资源非常丰富,可靠性没得说,车辆应用首选。其XMC ARM内核的MCU也支持安全相关应用,市面部分电机控制器有在使用。INF不太理想的地方就是价格贵,技术支持有限,现在的市场状况下,供货依然存在问题。
NXP现在公司合作的BMS项目开始选用S32 ARM系列MCU,以前Power Architecture架构的比较老,现在不大用了。整体资源还是偏少,没有深入使用过。
ST的STM32平台,MCU本身不是功能安全的,加上ST提供的诊断库后,可以到达SIL3/PLe等级。此诊断库,我在F4和L4上分别评估过,移植挺顺利,但基本属于纯软件诊断(硬件CRC可以选择参与诊断),耗时比较长,影响事件响应的实时性,所以使用中需要严格限制安全相关资源的使用。在安全相关的传感器和部分低要求安全控制器上,还是有应用市场的。某些场合对主MCU的安全等级有要求,所以STM32平台用于安全相关产品有一定限制。
2.硬件架构
目前市面上安全控制器(主要是国外品牌)架构主要有CAT2和CAT3两种(按ISO 13849分类),CAT3架构由于冗余程度较高,成本翻倍,所以一般IO点数比较少,典型如Epec SC52。CAT2架构点数相对比较丰富,如IFM的CRS721S和TTControl的TTC580。此次我们的产品采用CAT2架构,安全相关输入部分全部采用冗余架构,安全相关应用运行于MCU带锁步的安全核,非安全相关应用运行于MCU普通核。辅助以配套的安全监控芯片,以达到较高的诊断覆盖率。
3.软件架构
软件组件包含:MCU固件库,诊断库,安全型组态软件CODESYS,CANOpen Safety协议栈等。工作量巨大,这里就不细说了,总之不是一两个人的活,需要团队协作开发。这里面有很多坑,网上资料很少,一般只能靠自己摸索,原厂支持有限。
4.文档编制
国内技术工程师比较明显的弱点就是写文档不行,东西能做出来,写文档描述就束手无策。而公司德国部门的同事,文档写的非常好,图文并茂,有理有据,清晰简练(可能和他们项目周期长,年假多有关系)。此次功能安全控制器的认证,所需的是系列文档,文档数量多、内容多、各成体系,对于开发人员挑战较大。这时候需要认证机构审核员提供模板、指导文档编写。
安全概念是功能安全产品的核心文档,详细描述安全架构和诊断机制,需要前期和认证机构反复沟通修改。
5.测试实验
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公司内部进行的模块测试,集成测试、故障注入测试、性能测试等,测试工作量是普通控制器的数倍,依靠人工测试是不现实的,为此专门开发了针对功能安全控制器的自动化测试系统;另外一个是第三方实验室的环境和EMC实验,这个需要实验室有相关资质,实验项目也要符合功能安全的相关标准,和普通控制器有不少区别,不过普通控制器的实验项目,安全控制器都会做,只不过引用不同标准。
6.项目管理
认证不仅仅涉及研发,还有工厂、工艺流程等方面审核,是跨部门的项目。因此需要有一个及其“烦人”的、靠谱的项目经理,否则资源无法保证,进度无限拉长。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有倾力支持的领导,而不是光问进度的领导。
五.总结
功能安全控制器的研发成本很高,周期很长,目前在国内浮躁的开发环境下,很少有企业愿意试水。不少厂商“艺高人胆大”,沉迷于自声明,对于行业发展很不利。虽然功能安全认证,可以看作是国外给国内产品走向世界设置的一个门槛,但应该看到认证过程对于提升产品安全性、可靠性的确存在重大意义。
可喜的是,国内MCU厂商逐步发力,已有功能安全芯片问世,估计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使用国内芯片开发功能安全产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