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罗辑思维》频道收看了樊登的《联盟》一讲,觉得讲得很好。
为什么好?因为结合自己最近几年的工作经历和几次的离职换工作经历,
觉得他讲得在理,有可操作性,中国企业可以效行。
另外,始终认为,员工应该尽职尽责做好工作,因为你得到的不仅是奖励,更重要的是自我成长发展。
但是,在视频评价里,看到有人说"浓浓鸡汤培训味,实在看不下去。"
我实在看不出所讲述内容何有鸡汤味道!
当今社会,成功学大行其道,书店里,机场里,高铁站里...,成功学书籍或光盘随处可见。
自己身边的人呢,激励或激情的话语在QQ签名,微信里也能频频见到。
如何识别这些话语是否是心灵鸡汤?我个人觉得不能一刀切,需要有些判断标准。
1、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有些话语能让人眼睛一亮,语出惊人,但可能抽象、不具体、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对于这样的,我们只当作一个文字游戏吧。
每个人的成长背景、家庭背景、教育背景都是有差异的,因此同一件事情,对于一些人是可操作的,
另外一些人可能就不行了,因此,有些话语对一些人是安慰,对一些人可能就是启发。
2、可持续性?
那些漂亮的话语往往是积极的、乐观的、正能量的,但往往也需要反反复复的行为才可能达到。
但被很多人视为鸡汤的原因,或许是因为达到话语中的境界或话语中提到的行为很难做到长期性、持久性,
而且努力了也不见得有成功的结果。
所以很多人找个借口:哪有那么简单,鸡汤而已。
但是他们可能忽略了,成功哪有那么容易,不迈出第一步的人又哪有机会谈成功。
激励的话语太多了,他们都存在一定共性,他们都需要坚持,选出几条来,坚持走下去,结果只会好,不会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