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笔记记录一些要点,以备查询。
1. 通用寄存器R0~R12(8+5),R13(MSP,PSP),R14(LR),R15(PC)
2. 据说CM3内核使用哈佛结构,指令和数据总线分开,但是在CM3接口上只有AHB系统总线连接到ROM和RAM,出口变窄,内部很宽,有多大意义?功力不够,暂时解释不通
3. 尽管PC 的LSB 总是0(因为代码至少是字对齐的),LR 的LSB 却是可读可写的。这是历史遗留的产物。在以前,由bit0来指示ARM(=0)/Thumb(=1) 状态。因为其它有些ARM 处理器支持ARM 和Thumb 状态并存,为了方便汇编程序移植,CM3 需要允许LSB 可读可写。
4. 因为CM3 内部使用了指令流水线,读PC 时返回的值是当前指令的地址+4。比如:0x1000: MOV R0, PC ; R0 = 0x1004
5. 如果向PC 中写数据,就会引起一次程序的分支(但是不更新LR 寄存器)。CM3 中的指令至少是半字对齐的,所以PC 的LSB 总是读回0。然而,在分支时,无论是直接写PC 的值还是使用分支指令,都必须保证加载(注意这个词,是指M3内部读到的?还是要求在ROM中存储的code内容?) 到PC 的数值是奇数(即LSB=1),用以表明这是在Thumb 状态下执行。倘若写了0,则视为企图转入ARM 模式,CM3 将产生一个fault 异常。
6. 开关中断的指令:
CPSID I ; PRIMASK=1, 关中断
CPSIE I ; PRIMASK=0, 开中断
CPSID F ; FAULTMASK=1, 关异常(&中断)
CPSIE F ; PAULTMASK=0, 开异常(&中断)
7. CONTROL[1]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