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念
物理层作用
物理层考虑的是如何在连接各种计算机的传输媒体上传输数据比特流,而不是具体的传输媒体,它要尽可能地屏蔽掉传输媒体和通信手段的差异,使物理层上面的数据链路层感觉不到这些差异。数据在计算机内部大多采用并行传输方式,但数据在传输媒体上的传输方式一般都是串行传输,因此物理层还要转换传输方式。
物理层的主要任务是确定与传输媒体的接口有关的一些特性
机械特性:指明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脚数目等。
电气特性: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
功能特性: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的意义。
过程特性:指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二、数据传输
数据通信系统模型
一个数据通信系统可划分为三大部分,即源系统(或发送端、发送方)、传输系统(或传输网络)、目的系统(或接收端、接收方)。
-
源系统
源点: 源点设备产生要传输的数据。
发送器:把源点生成的数字比特流进行编码后,再在传输系统中进行传输。典型的发送器就是调制器。 -
目的系统
接收器:接收传输系统传送过来的信号,并把它转换为能够被目的设备处理的信息。典型的接收器就是解调器,
终点:终点设备从接收器接收数字比特流,并把信息输出。
信号类型及编码解码
数据与信号
数据:传送信息的实体。
信号(消息):数据的电气或者电磁表现,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存在形式。
模拟与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