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远镜原理与成像机制解析
1. 望远镜基础光学原理
1.1 透镜组合的光学特性
对于厚透镜或相隔距离为 (d) 的两个薄透镜,其总光焦度(有效焦距)的计算公式为:
[P = P_1 + P_2 - \frac{d}{n}P_1P_2]
其中 (P_1) 和 (P_2) 分别为两个透镜的光焦度,(n) 为透镜间介质的折射率。
凸透镜(正透镜,会聚透镜)能将近轴光线聚焦在光轴上的一个焦点;凹透镜(负透镜,发散透镜)会使近轴光线发散,这些光线看起来好像是从透镜与入射光同侧的一个焦点发出的。成像和放大率取决于物体与焦点的相对位置。当透镜所成的像无法在屏幕上显示,因为实际上没有电磁辐射(EMR)传播到或来自该位置,只是看起来如此,这样的像被称为“虚像”。例如,当物体放置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内时,就会形成虚像。
1.2 放大率相关概念
1.2.1 角放大率
角放大率是根据光线的倾斜角度而非物体和像的高度来定义的。如果入射光线与光轴成角度 (u)(斜率为 (\tan u)),折射光线与光轴成角度 (u’),则角放大率 (M) 为:
[M = \frac{\tan u’}{\tan u} = \frac{s}{s’} = \frac{h}{h’}]
其中 (s) 和 (s’) 分别为物距和像距,(h) 和 (h’) 分别为物体和像的高度。
1.2.2 底片比例尺
更一般地,放大率通常用底片比例尺来表征,即望远镜焦点处 1 毫米对应天空中的弧秒数:
[Plate\ Scale (\prime\prime/mm) = \frac{2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