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像的端到端方案实现小车在模拟城市场景中的自主导航
FSD(Full Self-Driving)是特斯拉公司推出的一种自动驾驶技术,旨在实现完全自主的驾驶体验。FSD系统依靠大量的数据和高级的机器学习算法,结合车载传感器(如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等)来感知环境、规划路径、控制车辆。FSD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深度学习模型,直接从车辆摄像头获取的图像中进行端到端的决策,逐步实现无人驾驶。
所谓“端到端”,其实是来自深度学习中的概念,英文为“End—to—End(E2E)”,指通过一个AI模型,只要输入原始数据就可以输出最终结果。应用到自动驾驶领域,意味着只需要一个模型,就能把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收集到的感知信息,转换成车辆方向盘的转动角度、加速踏板的踩踏深度以及制动的力度等具体操作指令,让汽车实现自动驾驶。
此前,市面上绝大部分自动驾驶系统为传统模块化方式,即一个人工和智能两分天下的混搭系统:感知依靠神经网络,规划控制则使用人类手动设计的算法。这一系统的好处在于分工明确,发现缺陷便于分模块检查、解决。但问题是,这种模块化的自动驾驶系统在相对简单的驾驶任务上表现不错,而在复杂的驾驶任务面前,其天花板显而易见。就算是号称遥遥领先的城市高阶智驾功能,依然会有机械感,也会在汇入快速路、通过大型路口时宕机。
相比传统的“感知-决策-控制”智驾系统,“端到端”技术由于中间没有规则介入,将原本感知、预测、规划等多个模型组合的架构简化为“感知决策一体化”的单模型架构,在信息传递、推理计算、模型迭代上更具优势。同时,“端到端”架构由数据驱动的模块构建,使其人为维护的模块比例相应减少,因此“端到端”系统不仅能显著提升计算效率,还能降低维护成本。
考虑到自动驾驶的核心挑战是解决无穷无尽的边缘场景,以有限人力解决无限长尾问题的成本和时间难以估量,数据化、模型化成为必然趋势。“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正成为行业新宠,特斯拉等车企的采用带动了行业发展。虽然面临数据和算力挑战,但其减少人工编码依赖、提高系统安全性的潜力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