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网上看到的关于pcb的知识,具有参考价值:
一、电源是系统的血脉,要舍得成本,这对产品的稳定性和通过各种认证是非常有好处的。
1.尽量采用∏型滤波,增加10uH电感,每个芯片电源管脚要接104旁路电容;
2.采用压敏电阻或瞬态二极管,抑制浪涌;
3.模电和数电地分开,大电流和小电流地回路分开,采用磁珠或零欧电阻隔开;
4.设计要留有余量,避免电源芯片过热,攻耗达到额定值的50%要用散热片。
二、输入IO记得要上拉;
三、输出IO记得核算驱动能力;
四、高速IO,布线过长采用33殴电阻抑制反射;
五、各芯片之间电平匹配;
六、开关器件是否需要避免晶体管开关时的过冲特性;
七、单板有可测试电路,能独立完成功能测试;
八、要有重要信号测试点和接地点;
九、版本标识;
十、状态指示灯。
如果每次的原理图设计,都能仔细的核对上面十点,将会提高产品设计的成功率,减少更改次数,缩短设计周期。
二、PCB经验总结
这个总结是在参加公司的一次PCB评审会后的记录和个人理解整理的稿
1)螺丝孔与周围元件距离及与周围焊盘间的距离,(一般是>=0.5mm)。
2)每个电容,电阻封装检测,因为这些元件较多,封装一般也不止一种,这个在从原理图为元件添加封装时容易出错。
3)对有极性的三极管,电容,芯片顺序的引脚序号不要搞错,这个也是容易出错。
4)过孔(包括通孔,盲孔,埋孔)与焊盘或导线间最近距离>=0.2mm(厂商建议)
5)丝印(就是PCB板上的印的白色字符或元件的轮廓图)的粗细用0.1mm是可以看的见的。(手机板是用这么大)
6)一般在变压器的引脚间开槽,防止大电流击穿,(具体方法可以参考以前MT项目的PCB文件)
7)为了增加铜箔过大电流的能力一般会覆块铜皮,然后在上面放些过孔。(具体方法可以参考以前MT项目的PCB文件)
8)画PCB的时候不能随便对元件进行镜像处理,(以前有个教训!)
9)孤立的底线尽可能连在一起(避免出现电位差),但要尽可能减少细线闭环的个数。
10)数字地和模地的分开处理。
11)对MCU的普通IO口的管脚定义,尽量输入放在一起,输出放在一起,这样方面PCB布线。
12)如果是调试板(有可能PCB会比正式版大很多)尽可能添加多些测试点,方便示波器勾上(理论是CPU相关的数据脚或重要的功能输入输入输出点都要加),且尽可能的做些插口,不要老是用焊线。
13)如果是调试板,CPU的引脚在0pin,10pin,20pin,。。。的引脚都加上数字丝印,避免调试过程找CPU引脚一个个从头数。
14)丝印层的标示方向要尽可能朝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