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与封装技术全解析
1. 引言
在实现微电子电路设计时,存在多种制造工艺可供选择。其中,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技术占据主导地位,相较于其他工艺具有诸多关键优势。常见的制造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 双极型(Bipolar)
-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
- 双极CMOS(BiCMOS)
- 硅锗双极CMOS(SiGe BiCMOS)
- 砷化镓(GaAs)
- 存储器工艺(Memory)
这些制造工艺用于支持特定电路组件的设计和实现,常见的电路组件有晶体管、二极管、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在数字电路中,晶体管是关键组件;而在模拟和混合信号电路中,除晶体管外,还需要高质量的电阻、电容,甚至可能需要电感。
集成电路芯片(die)通常呈方形或矩形,在晶圆(wafer)上制造。芯片有两个可识别的区域:核心区(core)和周边区(periphery)。核心区包含大部分电路,周边区则包含输入/输出单元和电源单元,这些单元比核心单元大,用于将芯片与封装连接,并提供电气过应力(EOS)保护。芯片机械固定在封装内,并与封装引脚进行电气连接,在选择封装时,需要考虑电气、机械和热等方面的因素。
2. 技术节点
为了满足数字系统更高集成度和更高工作频率的需求,电路组件的几何尺寸不断缩小。这使得每平方毫米芯片面积上可以容纳更多组件,并减少组件之间的互连长度。通常用两个主要指标来表示集成度:
- 最小晶体管栅极长度:由设计者设计的最小晶体管栅极长度(印刷栅极长度),实际制造后会因工艺问题而更小(物理栅极长度)。例如,0.18 µm的CMOS工艺定义的最小印刷MOS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