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甥女问我:“什么是土?”

土是什么?外甥女这样一问,一时懵逼不知道怎么回答,“土”这个东西太常见了,觉得就和我们“看见山就说石头”一样😁,要弄明白它是什么,在哲学上就需要先对它有个清晰的定义。

一、土的定义

我们通常所说的土,应该主要是我们在田地或城市绿化带里所见到的“土”,可以简单直观地做如下定义:

a.它不是人工合成的,天然状态下长期存在的特性比较稳定的东西;

b.干燥状态下是一种大小不一的细细的沙质粉末状的东西,抓在手上观察会发现有一颗颗小颗粒粉末;

c.它可以吸收水,之后会变的黏糊糊,水多了会黏结在一起,用手抓会黏在手上;

d. 如果加入很多水,会发现部分溶于水或悬浮水中,使水变浑浊,静置一段时间后大部分会沉淀下来,水会变清澈;

e.吸水后水分可以蒸发掉,并且水分蒸发干后会呈黏结在一起的块状,将“块状物”敲碎后仍然可恢复成原有的沙质粉末状,然后可以重复c,d,e过程,不像水泥一样吸水后,无法复原;

d.可以在上面种植多种植物,但地域不同适合种植的植物不同,比如北方多种小麦,南方多种水稻。

e.有黄色,褐色和黑色等不同颜色,如东北为黑土地,而南方多为红土。

上面这些特征应该就是我们大多数人包括小朋友所理解的土”的概念吧,在不知道土”谓具体何物时,我们用上面几个特征基本可以简要描述,这就是土”。但是最重要我们现在想要清楚“土”到底是什么?希望用现代化学概念理解“土”是什么物质。P.S.如果有时间看分析过程可以接着阅读,如果时间紧张可以直接跳到第三、四节)

二、从特征推测

我们不妨先从上述特征猜测下土的组成:
1.天然状态下稳定存在且干燥状态下呈颗粒粉末状

说明它具有以下特征之一:低黏结性抗凝聚性稳定结构。天然沙质粉末状物质,要么自然生成,要么后期物理或化学风化形成。这些粉末状物质是否会是土壤一部分呢?下面简要分析下:

(一)天然生成的路径

a.生物沉积,如硅藻土、珊瑚粉等:这种途径形成需要特定的环境和数百万年的地质作用,不具备土壤分布的普遍性;在“土”中含有量应该很少;

b.生物代谢,如花粉、孢子、动植物残骸分解物等物质:花粉和狍子不能长期稳定存在,在土壤中分布应该很少;而动植物残骸分解物是植物死亡后的代谢产物,可能是“土”中包含的。

c.蒸发结晶:集中于盐类:大家应该听过盐碱地,这种方式可以使土中有一定的量,但不会很多,我们常见的多为可耕种“土”。

d.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时岩浆碎裂冷却的火山灰颗粒,灰黑色或灰白色粉末,含丰富矿物质(如硅、铁、钙)。在某些火山活跃地区,应该比较多,可能是土壤成分的一部分。

(二)风化而成的路径: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a.物理风化:岩石经过风/水/冰蚀等路径,将大块岩石风化为颗粒状,进而风化为粉末状, 主要为含石英,长石和云母类矿石,如:花岗岩,伟晶岩等矿物,因为这些物质性质稳定,不溶于水,经过长期风化,可风化为粉末状,很可能称为“土”的一部分成分。

b.化学风化:自然界中的物质经过水解或氧化分解后形成,主要包括:

(1)硅酸盐类矿物

形成机制:由长石/云母等遇水后水解,分解为高岭石,蒙脱石及伊利石等物质,以及二氧化硅残留物,这些是可能存在于“土”的成分中的。

(2)铁氧化物类

形成机制:含铁矿物的氧化水解:赤铁矿和针铁矿,可风化为粉末状,因为铁元素的分布广泛性,很可能成为“土”的一部分。

(3)铝氧化物类

铝氧化物:三水铝石,由硅酸盐矿物分解形成,在主热带雨林、高降雨量地区分布广泛,可能成为“土”的一部分。

(4)石灰岩风化残留物

碳酸钙溶解于酸性水后,之后重新结晶析出,在石灰岩富集地区土壤中应该比较含量较丰富。

2.可以吸收水,但不溶于水,并且干燥后又恢复粉末颗粒状

由于吸水前后“土”粉末的特性并无明显改变,化学反应应该不是主导作用,那么应该主要是物理反应吸水,而能物理吸收水的物质主要依靠其物理结构中的多孔性、层状间隙或化学结构中的亲水基团(如羟基、羧基等)吸水,符合这些的天然物质有:

(一)植物来源:纤维素和淀粉

纤维素:主要源于植物细胞壁,如棉花、木材、竹纤维、苔藓、树皮等,由于纤维分子含大量羟基,通过氢键与水结合;同时,纤维间的毛细作用也增强了其储水能力(如棉花的吸水率达自身重量8倍以上)。因为土壤上面生长的各种植物,这些物质的残骸应该会存留下来一部分在土壤中。

淀粉:小麦、玉米、马铃薯、木薯。淀粉分子链展开后通过羟基锁水。可以吸水,但是淀粉非常容易被微生物分解,在天然状态下通常无法长期存在

(二)动物来源

蛋白质类:羊毛、蚕丝等, 主要通过蛋白质链上的氨基、羧基等极性基团与水分子形成氢键,但在“土”中应该仅仅含有少量动物残骸,占有量很少。

(三)无机矿物

a.硅藻土,天然沸石

硅藻土:其多孔结构通过毛细作用吸附水;上节讲到其形成需要特定的环境,在土中应该含量较少。

天然沸石:晶体内部均匀微孔,吸附水分子。需要火山形成环境,在土中应该含量不高,在火山附近可能会有一定含量,不具有普遍性。

b.硅酸盐矿物经过化学风化作用形成的次生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绿泥石、 伊利石等矿物

这些矿石具有层状结构和表面电荷,可吸引水分子,均表现出吸水性。在土壤中可能会存在。

3. 吸水后黏糊糊的,并且干燥后又恢复粉末颗粒状

干燥时粉末,吸水后变的黏糊糊,干燥又恢复,原因是由于亲水性基团通过氢键结合水分子,同时颗粒溶胀后形成连续的水分子桥或胶体网络,当外力作用时,这些“水桥”或胶体网络会产生黏滞阻力,宏观就感觉黏糊糊的。符合这种特性的天然物质有哪些呢?

(一)无机类物质

主要是层状硅酸盐黏土矿物,它们的片层结构在吸水后会膨胀,层间阳离子水化形成水膜,这些水膜颗粒间产生毛细管力范德华力,把颗粒连接起来,形成三维网状凝胶结构,宏观上表现出黏性,主要包括黏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绿泥石, 伊利石等矿石。

(二)有机类物质

植物多糖类,比如魔芋粉、淀粉等,分子相互缠绕,形成连续的三维网络,包裹水分和未破裂的颗粒,颗粒表面吸水后局部溶胀,通过氢键粘连成团颗粒,就像煮粥变稠那样产生黏性;壳聚糖类—NH₂基团在酸性环境中质子化为—NH₃⁺,通过静电吸引和氢键结合水分子;分子链溶胀形成凝胶网络,但是这些物质很容易被微生物分解,在土壤中不能长时间存在。

同时,还有植物残骸分解产物胡敏酸等物质吸水后也会产生黏性,在土壤中应该存在部分。

4.可以生长多种植物

植物生长的关键在于“土”需提供其生长所必须的物理支撑、水分、养分和根系透气的环境。这就需要有植物生长所必需氧气、水分及矿物质。

因为土壤是疏松的,所以空气里的氧气可以渗透到植物根系;

土壤吸收和保持水分,可以供给植物生长;

植物生长所必须的矿物质包括氮、磷、钾、钙、镁、硫、铁、锌和硼等元素,单一矿物很难具备所有可用元素,土壤应是由多种矿物的组合,共同组成植物生长所需成分。同时,其各组分密度又不能过高,否则很容易出现“烧苗”现象,故其组分应该是微量溶于水,或与水缓慢发生化合反应释放相关微量元素。而硅酸盐类矿物,符合这种特性,虽然不溶于水,但可以通过水解逐步释放镁、铁、锌、锰、铜等微量元素,可能是土壤的一部分。而钾长石、磷灰石等矿物则可提供钾和磷等元素,可能均为土壤的一部分。

5.颜色多样:黄色,红色以及黑色土地

(一)红色土壤

铁是地壳第三大元素,远超其他有色金属元素。天然矿物中为红色的物质,要么无法稳定存在,要么无法普遍存在。而铁氧化物兼具普遍性、环境敏感性和细颗粒度的特性,同时其多种矿物均具有红褐色特征,可能是红色土壤的组成部分。

(二)黑色土壤

能赋予土壤稳定黑色,首先想到的是黑色的矿物质,常见的黑色矿物有磁铁矿,黑锰矿,钛铁矿及角闪石,但是这些矿物同样不能稳定存在,而植物残骸中的植物木质素、纤维素经微生物代谢产物,即腐殖质,可吸收全波段可见光,使之显现黑色,可能是黑土地的黑色来源。

三、仔细求证

有了上述初步猜想后,我们接着查找论文,查询对土的成分分析,以及哪些物质和成分,使之具备了上述特征,以及除了我们所看到的显性特征外,还有无其他从外观和经验难以察觉到的特征;这些组成就构成了上述土壤的特征性状。

土”通常指是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是岩石经过长期风化、生物作用等复杂过程形成的。土壤不是单一的物质,而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复杂混合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a.矿物质(土壤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1)主要成分石英、长石、云母、黏土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等)、铁铝氧化物等。

(2)作用构成土壤的骨架,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矿质养分(如钾、钙、镁、磷、铁、微量元素),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如孔隙度、吸水性、保水性、黏度特性、通气性)。

其中,赤铁矿(鲜红色)针铁矿(黄色)褐铁矿(褐色)是影响土壤颜色的重要矿物质。

b.有机质

(1来源于死亡的动植物残体及其被分解产物。

(2作用: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氮、磷、硫等主要营养元素;

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疏松度和孔隙度;

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腐殖质像海绵);

分解产物腐殖质使土壤呈现黑色

c.水分

(1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水。

(2作用: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来源;

溶解矿物质养分和有机质,形成土壤溶液,是植物吸收养分的媒介。

d.空气

(1存在于未被水分占据的土壤孔隙中的气体混合物,包括:氧气、二氧化碳甲烷、氮气等。

(2作用:

提供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呼吸所需的氧气;

排出根系和微生物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气。

e.生物体

(1)土壤包含数量惊人的各类生物:微生物、藻类、原生动物等。

(2)作用:分解有机质,释放养分;参与养分循环(如固氮菌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氮)。

可见“土”是一个由矿物、生命、空气和水共同构成的复杂的微小世界,是陆地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

四、总结

经过我们上述的讲解,达芬奇觉得应该以我外甥女可以理解的的方式讲述土的概念,可以如下这样讲述:

土是由风吹雨打后变小的石头加上树叶残骸等组成的软软的魔法粉末;

水遇到它之后会变立即变的黏糊糊的,你抓它时,还会黏在你手上;

但等水逃跑后,魔法失效,用手可以轻轻把它拍掉;

它还是一个热闹的地下城,有很多动物,如蚯蚓,蚂蚁和细菌等。

它是植物宝宝的五颜六色的家和饭堂,提供住的地方、水和营养。

最重要的一点:

给她讲解完之后,要带着她去亲身感受,让她抓一把干燥的土壤,让他触摸感受土壤的砂质感,接着给她一瓶水,让她一点点倒在上面,感受土变泥巴的过程,让她抓着泥巴,感受泥巴黏黏糊糊的感觉,黏在手上,等她慢慢干燥……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