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系统性的训练自己提出一个好问题的能力?
我们不妨将这个问题本身,作为进一步追问与展开的起点。“ 如何系统性的训练自己提出一个好问题的能力? ”。先问问我们自己:“问题”本身的定义是什么?,是“信息的空白处”?是“理解的盲区”?是“预设的裂缝”?还是“权力结构的缝隙”?
我们或许可以暂时放下“训练方法论”,先从“问题”自身的存在方式与内在机制出发,去思考:一个好的问题,究竟是一种认知行为,还是一种说话行为?是逻辑产物,还是情感生成?是语言游戏的参与者,还是世界图景的重塑者?
一、从哲学与语言智慧视角看待“问题的本质”
-
“问题”是语言游戏的一部分
- 问题是在某种情境中提出的,也依赖于其“语言游戏”的规则。
- 例如:在学术研讨中提出的问题是一种“概念澄清的游戏”;在艺术创作中,问题是一种“激发灵感的游戏”;在日常对话中,问题可能是“建立关系的游戏”。
- 您可以问自己:“我在什么‘语言游戏’中提出问题?这个问题的‘游戏规则’是什么?它在那种场景中有怎样的‘意义’?它是否具备可回答的边界?”
-
一个好问题往往在打破常识框架中产生
- 好问题不是对已有知识的重复,而是对既有逻辑、既有结构、既有经验的质疑。
- 就像尼采所提倡的“儿童之眼”:挑战常规、追问本质、怀疑最终原因。
- 练习提问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