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译 | 郑丽媛
出品 | 优快云(ID:优快云news)
如果你最近在团队里感受到一种奇怪的现象——写代码的人越来越轻松,审代码的人越来越痛苦——那你并不是一个人。
AI 写代码的速度飙升,GitHub Copilot、Gemini、Claude 等工具让从业十几年的老工程师都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确实变强了。”但现实却没想象中那么爽:PR 数量暴增、改一个 Bug 带来三个新 Bug、“看着能跑”的代码实际上很多冗余,以及最后那 30% 的工程细节变成团队里最耗时的部分。
而承担这一切压力的,往往是负责 Code Review 的资深工程师。
近来,Google Chrome & Gemini 工程师 Addy Osmani 在一档播客中拆解了这种现象,而他的观点让许多开发者产生强烈共鸣:“AI 是在提升产能,但也把代码审查推成了新的瓶颈点。”


你看到的是能跑的 Demo,资深工程师看到的是“技术债定时炸弹”
Addy Osmani 表示,AI 在 UI、业务流程、样板代码等部分极其高效,一些初级开发者甚至能凭几句提示词就让界面跑起来,看似功能完备——但这往往都是“假象”:
例如,不清晰的系统边界、未处理的边界条件、弱耦合被 AI 生成的强耦合替代,或者安全、鉴权、API Key、环境配置全都空着,运维集成也欠缺考虑,更过情况下 AI 生成的逻辑还缺乏一致性,可维护性也很差。
正如 Addy Osmani 所说:“你能得到一个看起来 ‘能用’ 的系统,但内部结构根本经不起推敲。”这些问题最终都会在 Code Review 阶段暴露,于是资深工程师不得不花更长的时间去拆解 AI 生成的逻辑。
这与最近开发者调查的趋势相符:使用率上涨,但信任度在下降。
据了解,Google DORA 的最新报告显示:
开发者对 AI 编码的好感度,从两年前的 70% 掉到 60%
30% 的开发者表示对 AI 代码“几乎不信任”
换句话说,大家都在用,但大家也都心虚。

AI 帮写 70%,但剩下最难的 30% 砸在你头上
基于这种现象,Addy Osmani 提出了一个概念:“70% 的问题”。
AI 能帮你快速生成 70% 的代码——界面、流程、类结构、基本逻辑。但剩下的 30%,包括业务边界、异常处理、稳定性要求、系统适配、长期维护性、性能优化、隐蔽 Bug 等种种问题,全部需要人来解决。
最可怕的是,当你试图修改 AI 写出的代码时,还很可能进入一种“连锁”模式:
你修一个 Bug → 触发另一个 Bug → 你让 AI 来修→ AI 修好了,但又带来两个新 Bug → 再修,又有 Bug——一整个循环往复。
Addy Osmani 把这称为:“two steps back(向前一步,向后两步)模式”。因此,他强调一定要有可回滚机制、要能检查变量、状态,最重要的是,开发者必须亲自准备好修改代码库,而不是把一切交给 AI,否则代码库将变成“无法维护的黑箱”。

批判性思维被侵蚀?开发者可能越来越不会写代码
除此之外,Addy Osmani 担心的另一件事是:过度依赖 AI,会让开发者失去理解代码与犯错学习的能力。
为此,他建议开发团队可以尝试:“AI Free Sprint Day —— 不用 AI 写代码的一天。”目的就是让工程师保持解题能力和系统思考能力,而不是把所有细节都概括为提示词喂给 AI。
同时,他建议还可以建立一种“决策记录文件”。具体来说,就是由 AI 在每个任务完成后总结关键决策,然后记录踩坑点、设计取舍,以此形成可溯源的知识文件。这个文件既帮助 AI 下次生成更好,也帮助人类重新学习自己的思路。

要突破“AI 的 70% 限制”,核心是:上下文工程
Addy Osmani 强调,有一个容易被忽视但极其关键的能力是:上下文工程。简单来说就是:你能把多少有用信息喂给 AI,它的代码质量就能提升多少。
当然,上下文不仅包括对话历史,还包括:系统提示、文档、项目结构与规范、接入外部系统的方式、配置文件、Markdown、示例代码等等。
如今,很多 AI 工具已经能自动加载文档、URL、代码目录,因此上下文工程比以前更容易做到。所以,“别停留在 Prompt & Pray(写了就祈祷)模式,要尽量把所有相关信息都塞进上下文窗口里。”
此外,他还强调测试的重要性:测试是 AI 编码的“安全网”,也可作为训练 AI 的反馈信号。但同样,人类必须能理解 AI 生成的测试:
“如果你的团队测试覆盖率不好,你可能会说:‘让 AI 来写测试吧。’这没问题,但必须有人仔细 Review。如果你觉得仅靠提示词就解决所有问题——那我真的很担心你。”

AI 真能让生产力翻倍吗?真实数据:没有你想的那么夸张
尽管网上有人吹嘘 AI 加持下“生产力能提升 5 倍、10 倍”,但 Addy Osmani 看过 Google 内部调查、AI 生成代码行数统计、自我感知效率等各种数据,他得出的结论是:AI 提升编码效率远不到 2 倍。
而那些声称 AI 能提升 5、6 倍的人,通常满足一个条件:正在做一个全新的项目,而不是维护已有的旧系统——这样一来,没有技术债、没有历史包袱,复杂度也低,AI 的提升效果自然好看。
那么把 AI 放在真实世界呢?
Addy Osmani 明确指出:“即使 AI 让你能多完成 20% 工作量……但我们也开始看到一个副作用:代码审查量爆炸。”可关键问题是,这类的代码审查通常依赖资深工程师,而他们不仅数量有限、时间有限,其审查模式也尚未适应 AI 暴增的代码量。
结果就是:初级工程师“写得越来越快”、AI 生成代码“量越来越大”、PR 队列越来越长,而资深工程师的审查压力也在呈指数级上升。
“Code Review 正在变成新的瓶颈,而我们还没有找到应对这场变化的最佳模式。”

但并非全是坏消息:AI 能成为最佳“学习伙伴”
观察下来,Addy Osmani 表示,他最推荐 AI 的一点反而不是用来写代码,而是:
帮你理解老系统
形成完整、系统的“心智模型”
作为你专属的学习与思考伙伴
“系统里总会存在你遗漏的部分,而 AI 能帮助你快速补齐思维节点。”
Addy Osmani 透露,目前一些 AI 工具公司正在研究“主动式 AI 代码建议”,也就是类似“预测你下一步要写什么”,提前给出方案。但他也坦言,这类工具还需要几年才能达到真正可日常使用的成熟度。
原文链接:https://thenewstack.io/is-ai-creating-a-new-code-review-bottleneck-for-senior-engineers/
【活动分享】2025 年是 C++ 正式发布以来的 40 周年,也是全球 C++ 及系统软件技术大会举办 20 周年。这一次,C++ 之父 Bjarne Stroustrup 将再次亲临「2025 全球 C++ 及系统软件技术大会」现场,与全球顶尖的系统软件工程师、编译器专家、AI 基础设施研究者同台对话。
本次大会共设立现代 C++ 最佳实践、架构与设计演化、软件质量建设、安全与可靠、研发效能、大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AI 算力与优化、异构计算、高性能与低时延、并发与并行、系统级软件、嵌入式系统十二大主题,共同构建了一个全面而立体的知识体系,确保每一位参会者——无论是语言爱好者、系统架构师、性能优化工程师,还是技术管理者——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坐标,收获深刻的洞见与启发。详情参考官网:https://cpp-summit.org/

151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