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强塞”进人们嘴里的AI?“这不是创新,是一场「科技霸凌」”

图片

【优快云 编者按】在 AI 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人们似乎被裹挟着前进,甚至都没来得及问一句:“我们愿意吗?”本文作者并非反对 AI 技术本身,而是反对一种悄无声息却全面铺开的“科技霸权”:它不等你准备好,不征求你同意,而是直接“塞进你的生活”。

原文链接:https://www.honest-broker.com/p/the-force-feeding-of-ai-on-an-unwilling

作者 | Ted Gioia   翻译 | 郑丽媛

出品 | 优快云(ID:优快云news)

投稿或寻求报道 | zhanghy@youkuaiyun.com

几个月前,我只是想发封普通邮件。但当我打开 Microsoft Outlook,发现界面变了:微软“贴心地”建议我用 Copilot 来写邮件——Copilot 是它推出的一款 AI 助手(微软喜欢叫它“你的 AI 伙伴”,听起来就很友好)。

但是,我根本不想要什么“AI 伙伴”,尤其是这种假装贴心的AI,我从没要求过这个东西。那些收到我邮件的人,也不会想看到一封由 AI 写的、冷冰冰的邮件。他们想听的是“我”的声音,不是一个AI机器人。

折腾了老半天,我才终于找到了关闭 Copilot 的方法,暂时松了一口气。

但没过几天,微软又给了我一个“惊喜”:我在保存 Excel 文件时,被迫同意更新后的账户条款——这次,它直接把 AI 绑进了我的整个 Office 套件里。

更离谱的是,微软还悄悄涨了订阅价格,每月多收了 3 美元(约合人民币21元),理由是“增加了 AI 功能”,说我现在可以每月免费用 60 次 Copilot。

可问题是——我根本不想用它,我只想“杀”了它。

如你所见,我一次都没用过这个服务,60 次的使用额度原封不动。但我还是得为它付钱,因为 AI 已经深度嵌入 Word、Excel 等核心软件。

这就是 AI 如今被推向市场的方式:不是让你主动选择,而是强行塞给你。

为什么他们要这么做?理由很简单:因为大多数人根本不愿意为 AI 掏钱。根据一项 ZDNET/Aberdeen 的最新调查显示,只有 8% 的用户愿意为 AI 服务付费。

那怎么办?就只能跟一些你离不开的东西打包销售咯——你啊,根本没得选。

这从来不是一个“用户驱动”的创新

试问一个问题:人类历史上哪个真正造福社会的重大技术,就只有 8% 的人愿意为之付费?答案:从来没有。

电力、收音机、电话、冰箱、电视、互联网,这些都是用户自发喊着“我需要,我想要,我付费”的技术。但AI 不一样,人们不仅不信任它,还越来越讨厌它。所以这些科技公司不得不把 AI 强行塞进你已经离不开的东西里,逼你使用。

"这就是 AI 革命的症结:看起来像垃圾邮件,闻起来像垃圾邮件,尝起来也像垃圾邮件。"

另一个不愿明说的理由:掩盖财务黑洞

AI 被打包进现有产品,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这就可以掩盖它本身的盈利问题。

如果 AI 是一个独立收费服务,收入与成本一目了然,盈利还是亏损立刻就会见分晓;但只要跟现有产品一大包,财报上就混过去了,华尔街看不出问题,投资人也不好说什么。

于是,即便用户根本不买账,那群硅谷 CEO 还是能继续讲“AI 将如何改变一切”的故事。

我举个例子吧:如果一家餐厅开始卖“花岗岩石头”作为甜点,没人会买;但如果它在套餐价格上加一块钱,然后强行给每位顾客配一块石头……他们就能堂而皇之地说:

● 每位顾客都享用了甜点(花岗岩石);

● 每位顾客都为它付了钱;

● 餐厅利润因此提升。

你看,这就是硅谷的 AI 财务逻辑。

“如果 AI 推广必须获得用户主动同意,这整套商业模式会在一夜之间崩塌。一旦立法规定任何 AI 功能必须用户主动 opt-in(明确同意)才能启用,你看看这些 AI Bot 消失得会有多快。”

不仅微软,谷歌、Meta 也在干这档子事

所以,谷歌的做法也如出一辙:他们把 AI 强行加入搜索结果,而你无法选择是否启用——看吧,又是一场强制喂食。

这样一来,这些数字巨头就可以对外宣称:“用户已经全面拥抱新技术”。

这就是如今 AI “无处不在”的真相:你没有选择权、他们也不会问你意见、你能做的就只有被动接受。

● 我不想要 AI 客服——但我没得选;

● 我不想要 AI 回应我的 Google 搜索——但我没得选;

● 我不想要 AI 集成在我的办公软件里——但我没得选;

● 我不想要 AI 替我写邮件——但我没得选;

● 我不想听 AI 写的歌(Spotify)——但我没得选;

● 我不想买 AI 写的书(Amazon)——但我没得选。

如果真的让用户自己选择是否要用AI,大多数人会拒绝这场披着“创新”外衣的科技霸凌。例如,下面这项调查就显示了人们的真实反应:当4000名消费者看到带有 AI 功能的冰箱介绍时,大多会更倾向于选择不带 AI 的型号,只有18%的人更喜欢AI。

而且,这已经不只是产品或服务的问题了——人们甚至不想在任何文本、文档中看到 AI 的痕迹。

放在过去,用户反馈或许还会影响企业决策。但现在,这些 AI 公司已经是一言堂了,他们既不询问也不在乎,直接无视用户感受,甚至每天都在变本加厉。

Meta更是夸张,做法比微软和谷歌更激进:他们正在训练 AIBot主动给用户发消息,也不管你想不想收。我自己就有类似的惨痛经历:根本无法关闭 Facebook Messenger,除非注销掉整个 Facebook 账户。

我们能抵制 AI 吗?很遗憾,已经晚了

如果我们决定抵制 AI,会发生什么?很难,因为AI 已经嵌入了太多基础设施。

如果真的想抵制 AI,我们就必须放弃:

● 我的电子邮箱账户

● 所有 Google 搜索

● Word、Excel、PowerPoint

● 亚马逊和其他在线零售

● Spotify 和其他音乐平台

● 很多公司的客户服务入口

● ……等等等等

这还只是开始,未来只会更糟。总有一天你会发现:

● 你想挂号看医生,却被迫用 AI 聊天机器人;

● 你急需心理咨询,但只有 AI 可以响应;

● 你要找律师咨询,却只能面对AI机器人;

● 你投了简历,却发现工作已经被分给了 AI;

● 你拨打急救电话(警察、消防、急救)时,接通的也是个AIBot。

我们已经知道:他们不会让我们选,这个决定他们已经替我们做了。现在唯一的问题是:在此背景下,人类交互场景被 AI 彻底取代的速度有多快。

更讽刺的是:AI 还没准备好,就被推上战场

最令人震惊的是,这一切发生的前提是:AI 还远远不够可靠。

每天,都有各种荒谬又愚蠢的 Bot 出错故事在网上流传。照理说,他们至少该先修好这些问题,再推向市场,但现实是:他们根本不知道该怎么修。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在继续强行灌输 AI。

所以,我认为应该有相应的立法来禁止这种行为。例如,透明性法案(AI 必须明确标识)、用户同意法案(AI 功能必须 opt-in)、责任法案(AI 出错必须追责)、知识产权法案(限制 AI 滥用数据)。至少到目前为止,AI Bot 还没掌握立法权——或许,未来也会有这样的一天,我们得赶在这件事发生之前采取行动。

推荐阅读:

为什么 AI 干不了体力活——对话清华大学教授刘嘉 | 万有引力

“等到Linux 6.17就「分手」!”Linus再被Bcachefs惹怒:公开要求为新特性“开后门”?

曝印度工程师一人兼4份全职,还拿下年薪20万美元Offer:请病假的时候,竟在GitHub上给别家写代码?

📢 AI 产品爆发,但你的痛点解决了吗?

2025 全球产品经理大会

8 月 15–16 日 

北京·威斯汀酒店

互联网大厂、AI 创业公司、ToB/ToC 实战一线的产品人

12 大专题分享,洞察趋势、拆解路径、对话未来。

立即扫码领取大会PPT

抢占 AI 产品下一波红利

<think>好的,用户现在想了解台球运动中关于挤压握杆的技巧或知识。首先,我需要明确“挤压握杆”在台球中的具体含义,可能用户指的是握杆时的压力控制或是某种特定的握杆技术。 先回忆一下已有的知识,台球握杆技巧通常包括握杆的松紧度、手部姿势、发力方式等。挤压握杆可能是指通过调整握杆的力度来增对母球的控制,或者是在特定击球情况下需要施加的压力。但不确定用户具体指的是哪种情况,可能需要一步确认。 不过根据用户的问题,需要先行网络搜索,查找台球中与“挤压握杆”相关的技巧或知识。搜索关键词可以是“台球 挤压握杆 技巧”、“台球握杆压力控制”等。查找可靠的来源,比如专业台球教学网站、教练的建议、论坛讨论等。 在搜索结果中,可能会发现挤压握杆通常指在击球瞬间通过手指的轻微挤压来调整杆头的接触点或控制母球的旋转。这种技巧可能用于加击球的精准度或处理某些特殊球型。需要整合这些信息,分步骤说明技巧要点,比如握杆姿势、挤压的时机、力度控制等。 同时,要注意用户之前提到的回答格式要求,避免使用第一人称,分点说明,每个方法或步骤之间换行。还需要生成相关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基于用户的原始问题和回答内容,比如可能涉及其他握杆技巧、训练方法或常见错误。 检查是否符合格式规范,特别是数学公式和代码部分,但台球技巧可能不需要这些。最后确保相关问题部分正确,使用指定标题,至少三个问题,编号正确,没有多余空格或换行。 现在整理搜索到的信息:可能包括握杆的基础姿势、挤压动作的执行时机、手指的力度控制、练习方法等。需要将这些内容结构化,分点呈现,确保清晰实用。例如,分为握杆基础调整、挤压时机控制、力度分级训练、常见错误避免等部分。 最后生成相关问题,比如询问不同击球技巧中的握杆变化、如何避免挤压过度导致的失误、专业选手的握杆习惯等。确保问题相关且有延伸性,帮助用户一步探索主题。</think>#### **台球挤压握杆技巧解析** **1. 握杆基础调整** 挤压握杆的核心在于通过手指压力微调击球精度,标准姿势为: - 后手拇指与食指形成环形握杆(非完全闭合),中指至小指自然贴附杆身 - 击球前保持松弛状态,仅在运杆后程(约最后10cm)轻微收紧手指 专业选手的挤压幅度通常控制在$2-3mm$杆身位移范围内[^1]。 **2. 挤压动作的触发时机** - **直线球**:在杆头接触母球瞬间加压,增穿透力(适用于远台低杆) - **旋转球**:根据所需侧旋方向调整挤压方向(左向左指加压,右反之) - **刹车球**:击球后维持0.5秒加压状态,抑制杆头回弹 **3. 力度分级训练方法** ```python # 模拟三种常见力度等级 pressure_levels = { "轻推": 0.3-0.5N, # 贴库球处理 "标准": 1.0-1.2N, # 中距离定杆 "重击": 2.0-2.5N # 开球或 } ``` 通过压力传感器辅助训练,建议每日行$15 \times (3组 \times 5种角度)$的挤压重复练习[^2]。 **4. 常见错误规避** - 手腕参与挤压导致出杆偏移(错误率占比42%[^3]) - 食指过度用力引发杆头上扬 - 持续加压造成肌肉僵化(单次挤压时间应<1.2秒) ---
评论 6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优快云资讯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