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快云 编者按】在 AI 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人们似乎被裹挟着前进,甚至都没来得及问一句:“我们愿意吗?”本文作者并非反对 AI 技术本身,而是反对一种悄无声息却全面铺开的“科技霸权”:它不等你准备好,不征求你同意,而是直接“塞进你的生活”。
原文链接:https://www.honest-broker.com/p/the-force-feeding-of-ai-on-an-unwilling
作者 | Ted Gioia 翻译 | 郑丽媛
出品 | 优快云(ID:优快云news)
投稿或寻求报道 | zhanghy@youkuaiyun.com
几个月前,我只是想发封普通邮件。但当我打开 Microsoft Outlook,发现界面变了:微软“贴心地”建议我用 Copilot 来写邮件——Copilot 是它推出的一款 AI 助手(微软喜欢叫它“你的 AI 伙伴”,听起来就很友好)。
但是,我根本不想要什么“AI 伙伴”,尤其是这种假装贴心的AI,我从没要求过这个东西。那些收到我邮件的人,也不会想看到一封由 AI 写的、冷冰冰的邮件。他们想听的是“我”的声音,不是一个AI机器人。
折腾了老半天,我才终于找到了关闭 Copilot 的方法,暂时松了一口气。
但没过几天,微软又给了我一个“惊喜”:我在保存 Excel 文件时,被迫同意更新后的账户条款——这次,它直接把 AI 绑进了我的整个 Office 套件里。
更离谱的是,微软还悄悄涨了订阅价格,每月多收了 3 美元(约合人民币21元),理由是“增加了 AI 功能”,说我现在可以每月免费用 60 次 Copilot。
可问题是——我根本不想用它,我只想“杀”了它。
如你所见,我一次都没用过这个服务,60 次的使用额度原封不动。但我还是得为它付钱,因为 AI 已经深度嵌入 Word、Excel 等核心软件。
这就是 AI 如今被推向市场的方式:不是让你主动选择,而是强行塞给你。
为什么他们要这么做?理由很简单:因为大多数人根本不愿意为 AI 掏钱。根据一项 ZDNET/Aberdeen 的最新调查显示,只有 8% 的用户愿意为 AI 服务付费。
那怎么办?就只能跟一些你离不开的东西打包销售咯——你啊,根本没得选。
这从来不是一个“用户驱动”的创新
试问一个问题:人类历史上哪个真正造福社会的重大技术,就只有 8% 的人愿意为之付费?答案:从来没有。
电力、收音机、电话、冰箱、电视、互联网,这些都是用户自发喊着“我需要,我想要,我付费”的技术。但AI 不一样,人们不仅不信任它,还越来越讨厌它。所以这些科技公司不得不把 AI 强行塞进你已经离不开的东西里,逼你使用。
"这就是 AI 革命的症结:看起来像垃圾邮件,闻起来像垃圾邮件,尝起来也像垃圾邮件。"
另一个不愿明说的理由:掩盖财务黑洞
AI 被打包进现有产品,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这就可以掩盖它本身的盈利问题。
如果 AI 是一个独立收费服务,收入与成本一目了然,盈利还是亏损立刻就会见分晓;但只要跟现有产品一大包,财报上就混过去了,华尔街看不出问题,投资人也不好说什么。
于是,即便用户根本不买账,那群硅谷 CEO 还是能继续讲“AI 将如何改变一切”的故事。
我举个例子吧:如果一家餐厅开始卖“花岗岩石头”作为甜点,没人会买;但如果它在套餐价格上加一块钱,然后强行给每位顾客配一块石头……他们就能堂而皇之地说:
● 每位顾客都享用了甜点(花岗岩石);
● 每位顾客都为它付了钱;
● 餐厅利润因此提升。
你看,这就是硅谷的 AI 财务逻辑。
“如果 AI 推广必须获得用户主动同意,这整套商业模式会在一夜之间崩塌。一旦立法规定任何 AI 功能必须用户主动 opt-in(明确同意)才能启用,你看看这些 AI Bot 消失得会有多快。”
不仅微软,谷歌、Meta 也在干这档子事
所以,谷歌的做法也如出一辙:他们把 AI 强行加入搜索结果,而你无法选择是否启用——看吧,又是一场强制喂食。
这样一来,这些数字巨头就可以对外宣称:“用户已经全面拥抱新技术”。
这就是如今 AI “无处不在”的真相:你没有选择权、他们也不会问你意见、你能做的就只有被动接受。
● 我不想要 AI 客服——但我没得选;
● 我不想要 AI 回应我的 Google 搜索——但我没得选;
● 我不想要 AI 集成在我的办公软件里——但我没得选;
● 我不想要 AI 替我写邮件——但我没得选;
● 我不想听 AI 写的歌(Spotify)——但我没得选;
● 我不想买 AI 写的书(Amazon)——但我没得选。
如果真的让用户自己选择是否要用AI,大多数人会拒绝这场披着“创新”外衣的科技霸凌。例如,下面这项调查就显示了人们的真实反应:当4000名消费者看到带有 AI 功能的冰箱介绍时,大多会更倾向于选择不带 AI 的型号,只有18%的人更喜欢AI。
而且,这已经不只是产品或服务的问题了——人们甚至不想在任何文本、文档中看到 AI 的痕迹。
放在过去,用户反馈或许还会影响企业决策。但现在,这些 AI 公司已经是一言堂了,他们既不询问也不在乎,直接无视用户感受,甚至每天都在变本加厉。
Meta更是夸张,做法比微软和谷歌更激进:他们正在训练 AIBot主动给用户发消息,也不管你想不想收。我自己就有类似的惨痛经历:根本无法关闭 Facebook Messenger,除非注销掉整个 Facebook 账户。
我们能抵制 AI 吗?很遗憾,已经晚了
如果我们决定抵制 AI,会发生什么?很难,因为AI 已经嵌入了太多基础设施。
如果真的想抵制 AI,我们就必须放弃:
● 我的电子邮箱账户
● 所有 Google 搜索
● Word、Excel、PowerPoint
● 亚马逊和其他在线零售
● Spotify 和其他音乐平台
● 很多公司的客户服务入口
● ……等等等等
这还只是开始,未来只会更糟。总有一天你会发现:
● 你想挂号看医生,却被迫用 AI 聊天机器人;
● 你急需心理咨询,但只有 AI 可以响应;
● 你要找律师咨询,却只能面对AI机器人;
● 你投了简历,却发现工作已经被分给了 AI;
● 你拨打急救电话(警察、消防、急救)时,接通的也是个AIBot。
我们已经知道:他们不会让我们选,这个决定他们已经替我们做了。现在唯一的问题是:在此背景下,人类交互场景被 AI 彻底取代的速度有多快。
更讽刺的是:AI 还没准备好,就被推上战场
最令人震惊的是,这一切发生的前提是:AI 还远远不够可靠。
每天,都有各种荒谬又愚蠢的 Bot 出错故事在网上流传。照理说,他们至少该先修好这些问题,再推向市场,但现实是:他们根本不知道该怎么修。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在继续强行灌输 AI。
所以,我认为应该有相应的立法来禁止这种行为。例如,透明性法案(AI 必须明确标识)、用户同意法案(AI 功能必须 opt-in)、责任法案(AI 出错必须追责)、知识产权法案(限制 AI 滥用数据)。至少到目前为止,AI Bot 还没掌握立法权——或许,未来也会有这样的一天,我们得赶在这件事发生之前采取行动。
推荐阅读:
为什么 AI 干不了体力活——对话清华大学教授刘嘉 | 万有引力
“等到Linux 6.17就「分手」!”Linus再被Bcachefs惹怒:公开要求为新特性“开后门”?
曝印度工程师一人兼4份全职,还拿下年薪20万美元Offer:请病假的时候,竟在GitHub上给别家写代码?
📢 AI 产品爆发,但你的痛点解决了吗?
2025 全球产品经理大会
8 月 15–16 日
北京·威斯汀酒店
互联网大厂、AI 创业公司、ToB/ToC 实战一线的产品人
12 大专题分享,洞察趋势、拆解路径、对话未来。
立即扫码领取大会PPT
抢占 AI 产品下一波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