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报分片的偏移量问题

本文探讨了IP数据报在遇到不同MTU链路时的分片问题,重点在于如何计算每个分片的偏移量。举例说明了一个2312字节的IP数据报在遇到MTU为1500字节的链路时,如何进行分片,并计算最后一个分片的偏移量。

数据报分片的偏移量问题

基本概念

  • 不是所有的链路层协议都能承载相同长度的网络层分组,这时候我们需要将IP数据报中的数据分片成更小的IP数据报,每个单独最小的数据报都称为 fragment
  • 一个链路层frame能承载的最大数据量叫做 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 (MTU).

offset的计算

  • 一个x字节的数据报包括:20字节的IP首部和(x-20)字节的有效载荷,假设该数据报到达一个router,并被转发到一个MTU为y字节的链路上当x-20 > y时,意味着需要分片
  • offset用来记录每个分片所在的位置,offset = 相对分片报文长度 / 8;
eg.An IP datagram of 2312 bytes arrives at a router and must be forwarded to a link with an MTU of 1500 bytes. Thus, the router has to fragment the datagram. To the last fragment, the value of offset should be?
  • 4310 bytes includes:20 bytes IP header + 4290 available data
  • fragment 1: 1500 bytes: 20 bytes IP header + 1480 available data ; offset = 0
  • fragment 2: 1500 bytes: 20 bytes IP header + 1480 available data ; offset = 1480/8 = 185
  • fragment 3: 1350 bytes: 20 bytes IP header + 1320 available data ; offset = 2960/8 = 370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回答用户关于IP数据报分片机制及处理流程的问题。首先,我需要回忆一下相关的知识,并参考提供的引用内容来确保准确性。 首先,IP数据报分片的原因是什么?用户提到数据报长度超过MTU时需要分片。根据引用[3],当出接口的MTU小于IP报文总长度时,必须分片。例如,2000字节的数据加上20字节的头部,总长2020字节,而MTU是1500,这时候就需要分片。每个分片必须有IP头部,但只有第一个分片包含传输层的头部信息,其他分片可能只携带部分数据。这点需要注意,可能需要进一步确认是否正确。 然后,分片的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引用[3]给出了一个例子,数据载荷2000字节,MTU1500。分片后每个分片的总长度不能超过MTU。比如第一个分片的数据部分应该是1480字节(MTU1500减去IP头20),所以总长度是1500。第二个分片的数据则是剩下的520字节(2000-1480=520),加上20字节头部,总长度540。这时候需要检查MF标志位和片偏移。第一个分片的MF位是1,表示后面还有分片,片偏移是0;第二个分片的MF位是0,片偏移是1480/8=185。这里可能需要核对计算是否正确,比如片偏移的单位是8字节,所以1480除以8等于185是正确的。 接下来是分片的标识字段,同一个数据报的所有分片必须具有相同的标识符,这样接收端才能重组。引用[2]提到分片后各分片独立路由,到达目的主机后由IP层重组。重组时根据标识符、片偏移和MF标志来排序和组装。传输层对分片是透明的,这意味着传输层不知道分片的存在,重组完全由IP层处理。 关于首部检验和,每个分片都有自己的IP头部,因此每个分片的检验和需要单独计算。引用[1]提到协议字段指出数据部分使用的协议,这可能影响上层处理,但分片后每个分片的协议字段应该相同,因为它们属于同一个数据报。 用户的问题还涉及处理流程,可能需要详细描述分片和重组的具体步骤,包括发送方如何分片,中间路由器如何处理,接收方如何重组。例如,发送方根据MTU分片,每个分片独立传输,可能经过不同路径,接收方缓存所有分片直到最后一个到达,然后按偏移量排序重组。如果某个分片丢失,整个数据报会被丢弃,导致重传,这是分片的一个缺点。 还需要注意分片对性能的影响,比如增加处理开销和延迟,以及可能的安全问题,如分片攻击。引用[2]和[3]都提到分片IP层处理,对传输层透明,因此应用层无需关心。 可能用户还会问到分片的应用场景,比如在以太网中MTU通常是1500,而某些网络可能更小,导致必须分片。或者,当数据报经过不同网络路径时,MTU变化导致分片。此外,IPv6是否支持分片?根据所学,IPv6不允许中间路由器分片,发送方必须使用路径MTU发现,这可能是一个对比点,但用户的问题可能集中在IPv4。 总结回答的结构应该包括:分片的原因、分片字段(标识、标志、片偏移)、分片步骤示例、重组流程、相关影响和注意事项。同时,需要引用提供的资料来支持每个部分,比如引用[3]的例子,引用[2]的重组过程等。 最后,生成相关问题,可能需要围绕分片的原因、处理流程、影响、优化方法、与IPv6的区别等方面提问。</think>### IP数据报分片机制及处理流程详解 #### 一、分片原因 当IP数据报的总长度(首部+数据载荷)超过**链路层的最大传输单元(MTU)**时,必须进行分片。例如,若数据载荷为2000字节,加上20字节的IP首部,总长度为2020字节,而链路层MTU为1500字节,此时需分片[^3]。 #### 二、分片关键字段 1. **标识(16位)**:同一数据报的所有分片标识值相同,用于重组时识别。 2. **标志(3位)**: - **MF(More Fragment)**:1表示后续还有分片,0表示最后一个分片。 - **DF(Don't Fragment)**:1表示不允许分片(若无法传输则丢弃并返回ICMP错误)。 3. **片偏移(13位)**:以**8字节**为单位,表示当前分片数据在原数据报中的起始位置[^1]。 #### 三、分片步骤示例(MTU=1500) 1. **原始数据报**:数据载荷2000字节 + 首部20字节 = 2020字节。 2. **第一分片**: - **数据长度**:1480字节(MTU 1500 - 首部20)。 - **总长度**:1500字节。 - **MF=1,片偏移=0**。 3. **第二分片**: - **剩余数据**:2000 - 1480 = 520字节。 - **总长度**:520 + 20 = 540字节。 - **MF=0,片偏移=1480/8=185** 。 #### 四、重组流程 1. **接收端IP层**缓存所有分片,直到收到最后一个分片(MF=0)。 2. 根据**标识符**匹配同一数据报分片,按**片偏移**排序。 3. 去除各分片的首部,按偏移量拼接数据,恢复原始数据报[^2]。 #### 五、注意事项 1. **分片独立性**:各分片可独立选择路由,可能乱序到达。 2. **重组失败**:若任一分片丢失,整个数据报将被丢弃,触发重传。 3. **性能影响**:分片增加首部开销(每个分片需额外20字节)和处理延迟。 #### 六、代码模拟分片逻辑 ```python def ip_fragmentation(data_size, mtu): header_size = 20 max_data_per_fragment = mtu - header_size fragments = [] offset = 0 while data_size > 0: current_data = min(data_size, max_data_per_fragment) fragments.append({ "total_length": current_data + header_size, "offset": offset, "MF": 1 if data_size > current_data else 0 }) data_size -= current_data offset += current_data // 8 # 片偏移以8字节为单位 return fragments # 示例调用:数据载荷2000字节,MTU=1500 print(ip_fragmentation(2000, 1500)) ```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