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投资人吉姆·罗杰斯的选股逻辑内核
吉姆·罗杰斯作为量子基金联合创始人、“商品大王”与全球宏观投资的标志性人物,其选股体系被誉为“穿越周期的财富密码”。他以10年4200%的投资回报率奠定传奇地位,从奥地利股市的抄底到中国市场的长期布局,从国防工业的逆向掘金到大宗商品的周期把握,所有成功投资的底层逻辑都源于一套“宏观锚定-行业筛选-公司深挖-逆向执行-风险闭环”的完整体系。这套体系不依赖复杂模型,而是回归投资本质,以独立思考为核心,以数据事实为支撑,以长期主义为导向,既适用于专业投资者,也能为普通投资者提供可落地的选股框架。本文将从五大维度全面拆解罗杰斯的选股方法,结合其经典投资案例与公开言论,还原其选股决策的完整链路。
一、选股哲学基石:独立思考与长期主义的双重坚守
罗杰斯的选股体系并非技巧的堆砌,而是建立在两大不可动摇的哲学基石之上,这也是他区别于多数投资者的核心特质。
1.1 独立思考:拒绝噪音,只信一手数据
罗杰斯反复强调:“投资成功的最大秘诀,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他的独立思考并非盲目排斥他人观点,而是建立在一手信息验证基础上的理性判断。
-
拒绝内幕消息与二手分析:罗杰斯直言“从公司总裁那里得到的内幕消息会让你亏一半,从董事长那里得到的会让你全赔”。他从不依赖券商报告、分析师推荐或市场传言,认为标准普尔等机构的二手数据可能存在偏差,错误的信息不如没有信息。
-
海量一手信息积累:在全职投资生涯中,他坚持每日阅读5个国家的报纸、40多种期刊和80多种交易报告,涵盖《铁器时代》《出版人周刊》等非传统财经媒体,甚至从广告和行业通讯中发掘投资线索。同时,他会阅读数百份公司年报,跟踪内部交易数据,亲手整理上千张会计表格,构建自己的信息数据库。
-
实地调研验证:罗杰斯通过两次环球旅行(累计行程超20万公里),实地考察各国经济状况、行业动态和企业运营,这种“用脚步丈量市场”的调研方式让他能捕捉到远超屏幕数据的真实机会。例如他在博茨瓦纳、阿根廷等地的投资,均源于实地考察发现的估值洼地。
1.2 长期主义:耐心等待,把握确定性周期
罗杰斯的投资哲学中,“耐心”是与“独立思考”同等重要的品质。他认为投资的核心是把握长期趋势,而非追逐短期波动。
-
“等待四五年或十年”的机会主义:罗杰斯从不频繁交易,而是将资金在货币市场基金中待命,直到出现明确的投资机会才果断出手,且一旦买入便长期持有。他的名言是:“等你知道时机已到,就把钱投进去,然后等待;你会知道什么时候该卖出,因为你比任何人都了解这只股票”。
-
复利效应的坚定信仰:他深刻理解复利的力量,强调“投资的第一原则是不亏钱”。他计算过:1980年投资1万美元,若年化收益15%,30年后将达66万美元;但一次50%的亏损,就需要翻倍收益才能回本。这种对亏损的敬畏,让他在选股时极度谨慎,只选择确定性高的长期标的。
-
“20次投资机会”原则:罗杰斯将人生中的重大投资机会视为有限资源,认为普通人一生只需把握20次关键机会就能实现财富自由。这一原则让他拒绝平庸机会,专注于那些“势态糟糕但即将转好”的确定性拐点机会。
二、宏观-行业双维筛选:自上而下的趋势锚定
罗杰斯选股的第一步并非直接研究个股,而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分析框架,先确定具备长期潜力的国家与行业,再从优质赛道中筛选标的。这种方法的核心是“趋势永远不会错”,行业趋势比单个公司的努力更能决定投资成败。
2.1 宏观经济分析:三大核心要素解构周期
罗杰斯的宏观分析遵循“第一性原理”,不纠结于短期经济数据波动,而是聚焦于决定长期趋势的三大底层要素,构建“要素-关系-趋势”的推演逻辑。
2.1.1 核心宏观要素判断
-
人口结构:劳动力供给与消费潜力的底层变量。例如他看好中国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改革开放初期庞大的劳动力储备与高储蓄率,以及城镇化进程带来的长期需求增量。
-
资源禀赋:能源、土地、技术等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他在2025年重仓农业与金属期货,核心逻辑是全球粮食库存消费比降至25年最低,叠加极端气候导致的供需缺口,这种资源禀赋的失衡是不可逆的底层矛盾。
-
制度框架:政策与市场规则的“游戏边界”。他强调“紧跟政府投资方向”,例如1974年判断美国国防工业将迎来复苏,正是基于美苏军事竞争加剧的制度环境变化;2013年依据中国三中全会政策,增持改革受益板块。
2.1.2 关键宏观指标监测
罗杰斯通过三大核心指标动态校准投资策略,避免陷入宏观误判:
-
失业率与工资增速:认为“劳动力成本是通胀之母”,这一指标直接决定央行货币政策方向,进而影响股市估值中枢。
-
货币乘数(M2/GDP):当该比值突破200%时,提示资产泡沫风险,需降低权益类资产敞口。
-
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将其视为“全球经济的体温计”,通过商品价格变化预判行业供需格局变动,例如原油价格波动对能源、化工行业的影响。
2.2 行业筛选:把握周期拐点与趋势红利
在宏观判断的基础上,罗杰斯通过四大标准筛选优质行业,核心是寻找“处于上升周期初期、供需格局改善、有刚性需求支撑”的赛道。
2.2.1 行业筛选四大核心标准
-
供需格局改善:坚守“供需原理是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优先选择供给收缩、需求刚性的行业。例如1973年石油禁运后,他预判原油供需缺口将持续扩大,布局相关产业链;2025年看好农业,核心逻辑也是粮食供需失衡。
-
周期拐点信号:当行业出现以下信号时,往往是布局良机:① 行业内3-4家大公司持续亏损;② 资本支出基本停止,产能严重过剩局面缓解;③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70年代美国汽车行业因过度管制陷入亏损,资本支出锐减,罗杰斯预判管制放松后行业将复苏,买入福特、通用汽车等标的,最终获利丰厚。
-
远离过热赛道:将“商学院毕业生蜂拥而入”视为行业见顶的强烈信号。例如20世纪70年代雅达利公司招募了哈佛商学院5%的毕业生,罗杰斯据此做空,3年后公司破产;2025年AI算力板块散户持仓占比达62%,他警告泡沫风险并选择观望。
-
刚性需求与行业壁垒:偏好有长期需求支撑、具备自然垄断或政策壁垒的行业,如垃圾处理、盈利医院、连锁酒店等。他认为这些行业一旦脱离政府或寡头控制,形成市场化运营模式,将释放持续增长潜力。
2.2.2 重点布局的三大行业类型
-
顺周期复苏行业:在行业周期底部布局,等待复苏红利。例如1984年奥地利股市暴跌至1961年水平,外资绝迹,他发现银行、建筑等行业企业基本面健康,重仓买入后一年获利数倍。
-
政策驱动型行业:紧跟政府投资方向,把握制度红利。1974年他判断美国将加大国防投入,买入濒临破产的洛克希德公司和E系统公司,最终股价分别从2美元涨至120美元、0.5美元涨至45美元。
-
全球趋势型行业:具备全球视野,捕捉跨区域增长机会。如他长期看好中国的数字经济、绿色能源,认为这些行业受益于工程师红利与产业升级趋势,是21世纪的核心增长赛道。
三、公司基本面深挖:财务硬指标与非财务软逻辑并重
在确定优质行业后,罗杰斯会对行业内的公司进行精细化筛选,核心是“用数据验证价值,用逻辑判断潜力”。他不依赖电脑数据库,而是通过手工整理多年会计表格,从财务数据与非财务因素两方面构建公司价值评估体系。
3.1 财务指标分析:资产负债表优先的核心逻辑
罗杰斯明确表示“资产负债表比收入报告重要得多”,他关注的财务指标聚焦于“安全性、可持续性、反转潜力”,而非短期盈利波动。
3.1.1 核心财务指标体系
-
资产负债表关键指标:
-
-
债务与资产净值比:偏好低负债企业,尤其警惕高杠杆运营的公司,认为债务压力会在行业下行期加速企业衰退。
-
折旧账目:将折旧视为“隐性现金流”,重点关注报告亏损但折旧充足的公司,认为这类公司具备在困境中存活并复苏的能力。例如他投资濒临破产的企业时,会通过折旧数据判断其生存概率。
-
应收账款与存货:应收账款占比低、存货周转快是企业运营健康的信号;反之,应收账款高企可能预示营收质量不佳,存货积压则提示供需关系恶化。他认为“基本没有存货,应收账款很低”是企业运营的理想状态。
-
-
盈利能力与资本支出指标:
-
-
资本支出相关比率:这是他判断行业与公司周期的核心指标,包括资本支出绝对值、资本支出与折旧比、资本支出与厂房设备比。当资本支出与折旧比率长期处于低位时,意味着行业产能供给开始枯竭,是布局良机;而当该比率持续走高,且资本支出年增长40%-50%时,可能是行业见顶的信号,适合卖空。
-
核心盈利指标:关注税前资本收益25%以上、利润率20%以上的企业,但他强调“盈利质量比盈利规模更重要”,需结合历史数据判断盈利的可持续性,而非短期暴增的业绩。
-
长期盈利趋势:要求查看公司10-15年的盈利数据,分析盈利波动的原因——是行业周期导致,还是公司自身运营问题,或是偶然因素影响。他喜欢在“势态糟糕但马上转好”时买入,因此必须通过长期数据判断最坏情况已过。
-
3.1.2 财务数据获取与验证方法
-
优先查阅原始报告:拒绝标准普尔等第三方数据,直接阅读SEC要求的年报和10K报告;对于外国公司,会索要20K报告(相当于美国公司的10K报告),因为外国公司年报通常信息有限。
-
手工整理长期数据:制作10-15年的会计表格,跟踪关键指标的变化趋势,对忽视的重要信息(如应收账款异动)进行标注,通过历史对比发现潜在机会或风险。
-
交叉验证信息:通过写信给公司索要监管档案、咨询行业专家、调研上下游企业等方式,验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避免被虚假财报误导。
3.2 非财务因素评估:管理层、商业模式与行业地位
罗杰斯认为,财务数据是过去的结果,而非未来的保证,非财务因素往往决定公司的长期成长潜力。
3.2.1 管理层评估:诚信与战略眼光是核心
-
拒绝“明星CEO”陷阱:更关注管理层的诚信度与务实精神,而非其市场知名度。他认为“能够承认错误、及时调整战略的管理层,比一味追求扩张的管理层更值得信赖”。
-
战略一致性:关注管理层是否坚持长期战略,避免频繁变更经营方向。他投资的公司多为战略清晰、专注于核心业务的企业,排斥盲目多元化扩张的公司。
-
内部交易信号:跟踪管理层与核心员工的内部交易数据,认为“管理层增持自家股票是对公司未来最有说服力的背书”,而持续减持则可能预示对公司前景缺乏信心。
3.2.2 商业模式与行业壁垒
-
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偏好“简单易懂、现金流稳定”的商业模式,拒绝复杂难懂的企业。例如他投资的第一银行,其核心业务是为经纪人提供支票和信用卡处理系统,模式清晰且具备刚性需求,最终股价从6美元涨至30美元。
-
行业壁垒与竞争优势:关注企业是否具备技术壁垒、品牌优势、政策保护或规模效应等竞争壁垒,这类企业能在行业竞争中持续获利,抵御周期波动的能力更强。例如他投资的连锁酒店企业,正是看中其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和品牌溢价。
-
适应变化的能力:判断企业能否在行业趋势变化中调整商业模式,例如传统制造业企业能否拥抱技术升级,消费企业能否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
四、估值与逆向投资:在市场错配中捕捉超额收益
罗杰斯的选股体系中,估值判断与逆向投资是实现超额收益的关键环节。他认为“市场永远是错的,但趋势永远不会错”,投资的本质是利用市场情绪导致的估值错配,在恐惧时买入,在贪婪时卖出。
4.1 估值判断:安全边际为核心的价值评估
-
内在价值测算:采用DCF模型(现金流折现模型)评估企业内在价值,重点关注未来现金流的可持续性,而非短期盈利。他强调“内在价值是投资的安全锚,股价最终会回归内在价值”。
-
安全边际原则:只在股价低于内在价值30%以上时建仓,确保即使判断出现小幅偏差,也能通过安全边际规避亏损。例如他投资奥地利股市时,市场估值跌至历史低位,多数股票的股价远低于其净资产,具备极高的安全边际。
-
相对估值对比:结合行业平均估值、历史估值区间进行对比,避免孤立判断估值高低。例如他认为2025年中国股市是全球唯一估值合理的市场,正是通过与美国股市的估值对比得出的结论。
4.2 逆向投资:情绪反指标与拐点把握
罗杰斯的逆向投资并非盲目“抄底”,而是建立在宏观趋势、行业周期与公司基本面之上的理性决策,核心是“用数据穿透情绪,在反共识中寻找机会”。
4.2.3 逆向投资的三大信号
-
市场情绪信号:将媒体情绪指数、散户持仓占比、基金申购量作为反向指标。当“抄底”关键词搜索量激增200%、媒体连续刷屏某行业利好、散户持仓占比超过60%时,往往是市场短期顶部;而当市场恐慌情绪蔓延,外资撤离,多数投资者避之不及时,可能是布局良机。1987年美股崩盘前,《时代》周刊封面出现“股市永动机”专题,他据此果断做空标普500指数,最终获利翻倍。
-
行业拐点信号:当行业内龙头企业纷纷亏损、资本支出停止、政策开始转向支持时,往往是行业周期底部。例如70年代美国汽车行业多家大公司亏损,资本支出锐减,他预判行业将复苏并布局相关股票。
-
公司困境信号:企业因行业周期、短期事件陷入困境,但基本面未发生根本性恶化,股价被过度打压。例如1974年洛克希德公司因利润大幅下降被传言即将破产,股价跌至2美元,罗杰斯判断其将受益于美国国防投入增加,大量买入后股价暴涨至120美元。
4.2.4 逆向投资的实操策略
-
仓位管理:初始建仓不超过组合的3%,每下跌10%追加2%仓位,避免一次性满仓导致的风险集中。这种“越跌越买”的策略仅适用于基本面未变的标的,而非价值陷阱。
-
耐心等待:逆向投资需要极强的耐心,可能需要等待3-5年才能迎来价值回归。例如他1988年首次买入中国股票后,即使期间市场波动剧烈,也坚持长期持有,部分标的涨幅超百倍。
-
坚决卖空泡沫:在行业或公司估值严重脱离内在价值,且情绪达到疯狂状态时,果断卖空。例如2000年科技股泡沫顶峰,他做空互联网公司;70年代“自然美”风尚兴起时,做空雅芳实业,最终都获得丰厚收益。
五、风险控制:不亏钱的核心保障体系
罗杰斯的选股体系不仅包含“选对标的”的方法,更有一套“不亏钱”的风险控制策略。他认为“止损比盈利更重要”,风险控制能力决定投资的长期成败。
5.1 事前风险规避:从源头控制风险
-
坚守能力圈:“不明就里就不要玩了”是他的投资铁律。对于看不懂的商业模式、不了解的行业、缺乏数据支撑的标的,坚决不投资。例如他明确表示不投资加密货币,因其“可能归零”,超出了他的理解范围。
-
远离高风险标的:规避高负债、商业模式复杂、管理层不诚信、依赖政策补贴的企业;拒绝内幕消息和短期热点,认为这些都是导致亏损的重要原因。
-
分散投资但不过度:通过跨行业、跨地区的配置分散风险,例如在股市低迷时增配大宗商品,在发达国家市场外布局新兴市场。但他反对“过度分散”,认为集中持仓于优质标的才能获得超额收益,其组合通常聚焦于少数几个确定性高的行业和标的。
5.2 事中风险监测:动态校准策略
-
设置止损红线:制定明确的量化止损指标,例如当核心通胀率突破央行目标2%的1.5倍时,立即降低风险敞口;当标的股价跌破内在价值的50%,或基本面出现根本性恶化时,坚决止损离场。
-
跟踪核心指标:持续监测宏观指标(货币乘数、失业率)、行业指标(供需关系、资本支出)、公司指标(财务数据、管理层变动),一旦指标触发预设阈值,及时调整仓位或退出投资。
-
拒绝情绪化操作:在市场剧烈波动时保持理性,不被短期股价涨跌影响决策。他的办公室墙上挂着1929年《纽约时报》“新时代牛市”的报道,时刻警示自己警惕市场狂热。
5.3 事后风险处理:接受错误,及时修正
-
承认投资失误:罗杰斯从不回避错误,他会在会计表格上标注因忽视关键信息导致的错误,总结经验教训,避免重复犯错。
-
果断止损离场:当发现投资判断错误(如基本面恶化、估值逻辑失效)时,不恋战,立即止损,避免亏损扩大。他认为“一次及时的止损,胜过十次盈利的交易”。
-
调整组合配置:根据市场环境变化调整资产组合,例如在经济不确定性上升时,增加黄金等避险资产的配置;在行业趋势反转时,及时切换赛道。
六、经典案例拆解:罗杰斯选股体系的实战应用
6.1 案例一:1974年国防工业逆向投资(洛克希德公司)
宏观判断
美苏冷战升级,1973年埃以战争中,美国支持的以色列因军事技术落后于苏联支持的埃及,暴露了国防装备的短板。罗杰斯判断,美国政府将加大国防投入,国防工业将迎来政策驱动型复苏。
行业筛选
国防工业当时处于低谷,洛克希德公司利润大幅下降,市场传言其即将破产,行业内多数企业资本支出收缩,符合“行业内大公司亏损、资本支出停止”的周期拐点信号。
公司分析
-
财务层面:尽管短期亏损,但公司折旧充足,具备持续运营能力;债务与资产净值比处于合理区间,没有过度杠杆压力。
-
非财务层面:洛克希德是美国军工龙头,具备技术壁垒和政策保护;美国政府为保障国家安全,必然会对其提供支持,商业模式具备刚性需求。
估值与逆向操作
股价跌至2美元的破产价位,估值远低于内在价值,安全边际极高;市场情绪极度悲观,多数投资者抛售,符合逆向投资的情绪信号。罗杰斯大量买入洛克希德公司股票,同时通过调研发现其竞争对手E系统公司同样具备潜力,同步布局。
投资结果
洛克希德公司股价从2美元涨至120美元,E系统公司股价从0.5美元涨至45美元,量子基金获利甚丰,成为逆向投资的经典案例。
6.2 案例二:1984年奥地利股市抄底
宏观判断
奥地利经济基本面健康,但股市因外资撤离、市场恐慌跌至1961年水平,属于宏观环境稳定下的市场情绪错杀,具备估值修复潜力。
行业筛选
选择银行、建筑等具备刚性需求的行业,这些行业企业基本面健康,但因市场恐慌被低估,符合“供需关系稳定、估值洼地”的筛选标准。
公司分析
-
财务层面:标的公司资产负债表健康,低负债、高现金流,资本支出与折旧比率处于低位,具备复苏条件。
-
非财务层面:企业运营稳定,行业壁垒清晰,没有根本性经营问题,只是受市场情绪影响导致股价低迷。
估值与逆向操作
股市整体估值处于历史底部,外资几乎绝迹,市场情绪极度悲观,符合“众人恐慌时买入”的逆向原则。罗杰斯亲赴维也纳调研,验证企业基本面后,重仓买入相关公司股票。
投资结果
1985年奥地利股市暴涨145%,罗杰斯获利数倍,被誉“奥地利股市之父”,充分验证了“宏观稳定+行业低估+公司健康”的选股逻辑。
6.3 案例三:长期布局中国市场(1998年至今)
宏观判断
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红利、高储蓄率和持续的制度改革,城镇化进程加速,经济长期增长潜力明确。罗杰斯认为“21世纪中国会成为最成功的国家”,这种宏观趋势具备不可逆性。
行业筛选
聚焦受益于城镇化、产业升级的赛道,包括大宗商品、金融、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例如城镇化带动钢材等大宗商品需求,他测算“城镇化率每提升1%,拉动钢材需求增长2000万吨”。
公司分析
-
财务层面:选择低估值、高股息、现金流稳定的企业,规避高杠杆、业绩波动剧烈的标的。
-
非财务层面:偏好具备行业龙头地位、商业模式清晰、受益于政策支持的公司,例如金融领域的优质银行、制造业的龙头企业。
估值与逆向操作
在市场短期波动(如消费疲软、房地产下行)时坚持持有,认为这些都是“通往巅峰的必经之路”。2025年在多数投资者担忧中国市场风险时,他宣布“卖出中国股票将是错误”,持续坚守低估资产。
投资结果
1998年买入的中国B股部分标的涨幅超500%,长期持有期间虽经历市场波动,但整体收益远超全球多数市场,成为长期主义投资的典范。
七、普通投资者的实操指南:罗杰斯选股体系的落地方法
7.1 建立信息获取体系
-
核心信息来源:优先阅读上市公司年报、10K/20K报告,关注SEC官网、交易所披露平台等权威渠道;定期阅读《金融时报》《经济学人》等国际财经媒体,培养全球视野。
-
数据整理方法:制作简化版会计表格,跟踪标的公司5-10年的核心财务指标(负债、折旧、资本支出、应收账款),无需复杂模型,重点关注趋势变化。
-
避免信息噪音:卸载短线交易APP,减少查看股价的频率;不关注券商短期评级、股市小道消息,专注于长期数据与趋势分析。
7.2 宏观-行业分析简化步骤
-
宏观判断:聚焦三大核心指标(失业率、通胀率、货币供应量),通过国家统计局、央行官网获取数据,判断经济所处周期(复苏、繁荣、衰退、萧条)。
-
行业选择:选择与宏观周期匹配的赛道,复苏期布局周期股、成长股,衰退期关注防御性行业(医疗、公用事业);通过行业协会数据了解供需关系,避开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的行业。
-
拐点判断:关注行业资本支出、利润率、政策支持力度等信号,当行业从亏损转向盈利、资本支出开始增加时,可能是布局良机。
7.3 公司筛选实操清单
-
财务筛选:债务与资产净值比低于50%,资本支出与折旧比处于行业低位,应收账款占比低于10%,近5年利润率稳定在10%以上。
-
非财务筛选:管理层无负面新闻,战略聚焦核心业务,具备一定的行业壁垒(技术、品牌、政策),商业模式简单易懂。
-
估值筛选:PE、PB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股价处于5年估值区间的下30%,具备一定的安全边际。
7.4 仓位管理与风险控制
-
仓位配置:单只标的仓位不超过组合的10%,行业配置不超过30%,避免风险集中;资产组合中保留10%-20%的现金或货币基金,等待绝佳机会。
-
止损设置:预设止损线,当标的股价下跌20%或基本面恶化时,坚决止损;当宏观或行业趋势反转时,调整组合仓位,降低相关标的占比。
-
耐心等待:每年只筛选1-2个确定性高的机会,避免频繁交易;买入后至少持有3年,给价值回归足够的时间。
八、总结:罗杰斯选股体系的核心要义与时代价值
吉姆·罗杰斯的选股体系并非一成不变的公式,而是一套“以独立思考为核心,以宏观趋势为锚,以基本面为基,以逆向思维为器,以风险控制为盾”的完整思维框架。其核心要义可概括为:
-
趋势为王:投资的本质是把握长期趋势,宏观趋势决定行业趋势,行业趋势决定公司命运,顺势而为才能事半功倍。
-
价值为本:坚守安全边际,只在股价低于内在价值时买入,拒绝为泡沫买单,这是避免亏损的根本保障。
-
逆向为魂:市场情绪往往导致估值错配,在恐惧时贪婪,在贪婪时恐惧,是获取超额收益的关键。
-
耐心为器:投资是一场长跑,而非短跑,长期持有才能享受复利效应,频繁交易只会消耗收益。
-
风控为盾:投资的第一原则是不亏钱,通过事前规避、事中监测、事后处理的全流程风控,守护投资本金。
在AI技术普及、市场波动加剧、信息过载的当下,罗杰斯的选股体系更具时代价值。它提醒投资者回归投资本质,摆脱情绪干扰,通过长期研究、独立思考和理性决策,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寻找确定性机会。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无需复制他的每一个操作,而是要理解其背后的逻辑,结合自身情况构建适合自己的选股体系,在长期投资中实现财富的稳健增长。
112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