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在准备高项论文时,都会面临一个共同的困惑:自己计划采用的项目背景,在网络上发现有大量类似的范文,甚至连项目名称和内容都高度相似,这样的项目还能写吗?是否容易被判为雷同?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辩证的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理性分析。
一、项目背景雷同:并不等同于不能写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项目真实存在、本人真实参与,即使网上有人写过类似类型的项目,也并不构成问题。
以“智慧医院”“智慧校园”“ERP系统上线”“数字政务平台建设”等为例,这些项目每年都有大量考生撰写,但每年依然有不少人通过。这说明项目类型本身并非决定论文通过与否的唯一因素。
我们评估一个背景项目是否适合用于论文的核心标准是:项目是否具有鲜明的时效性与实践性,而非是否唯一。
二、项目“不能写”的几种情形
尽管项目类型本身没有错,但以下几类项目,因其技术过时或缺乏亮点,确实不建议再写:
1. 技术路线过时的“老系统”项目
如OA办公系统、传统ERP部署、文件归档管理系统等,这些在十几年前就已成熟建设,如果仅仅是简单部署或重复实施,很难体现项目管理复杂度与技术先进性。
扩展建议:如果以“国产信创替代项目”为切入点,情况则有所不同。例如:
若项目涉及大型企业,存在大量系统对接、数据迁移、安全适配需求,确实可以写出复杂性。
但如果是中小企业,多为标准SaaS或轻量化部署,往往缺乏个性化开发与技术挑战,不适合用于高项论文写作。
2. 中央或者省统一构建的一体化平台项目
如国土资源“一张图”平台、政务服务“异地通办”“跨省通办”等系统,虽然这些项目具有政策背景,但往往是全国、全省统一平台,地方仅作功能性适配与数据填报,这种项目金额往往过大,如果带入地方角色又缺少实质性开发与管理内容可供撰写。
此外,这类系统往往早在数年前借着数字化改革的风向已经基本部署完成,如果同学仍然撰写此类“基础平台设施”类内容,也容易被视为时效性不强、技术内容过旧。
三、如何把“相似背景项目”写出自己的特色?
不可能避免的,我们挑选的项目总有其他人会写到,针对项目背景相似的问题,同学们完全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脱颖而出,避免落入“雷同卷”风险:
方法一:融入新IT技术,增强论文亮点
在项目描述中,体现AI、区块链、数字孪生、云原生、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融合,能极大提升论文的技术高度。
例如:
在ERP系统中集成AI算法,实现智能采购预测或智能排产;
在政务系统中部署知识图谱与自然语言处理模型,优化群众诉求归类;
在仓储系统中接入IoT设备和数字孪生系统,实现仓储模拟与远程调度。
方法二:挖掘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独特难点
这是一种更具普适性、更实用的写作技巧。即便是同类项目,只要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独特的挑战与管理措施,就能在论文中写出差异化。
例如,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挖掘特色:
项目时间紧张:如招标到验收仅有3个月,需快速推进多工序并行;
干系人复杂:如跨多个部门或子公司协同,沟通协调频繁;
数据集成难度大:需对接十几个异构系统,存在大量接口适配工作,同时项目特色的数据集可以多列举一些;
性能要求高:例如需支撑百万级用户并发访问,涉及分布式部署与性能调优;
历史数据繁多且格式杂乱:如老系统数据存在格式兼容性问题,需开发数据清洗及迁移工具;
外部不可控因素多:如地方政策变动、疫情影响等,导致项目多次调整计划。
这些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痛点”,正是论文中最真实、最有说服力的“亮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