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取款机的数据挖掘与自适应设计
1. 引言
近年来,银行业在日常运营中广泛应用了各种技术,其中自动取款机(ATM)的引入最为显著。最初,ATM 仅用于现金支取,如今已能提供全天候的多样化服务,如资金电子转账、账单支付、查看银行账户过往交易记录、更改 ATM 登录凭证等。用户使用 ATM 服务时,银行会为其发放 ATM 卡和个人识别码(PIN)。用户将卡插入 ATM 终端并输入 PIN,若银行验证通过,即可使用相关服务。自 1967 年美国巴克莱银行安装第一台 ATM 以来,如今全球几乎所有银行都配备了 ATM。截至 2012 年 3 月,全球 ATM 数量约达 230 万台,且预计未来 ATM 终端数量和交易数量都将呈指数级增长。
然而,ATM 虽受欢迎,但也存在一个主要局限:由于部分用户使用时间过长,其他用户常需排队等待。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尤为常见,他们可能因认知和视觉障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理解界面内容。一般来说,ATM 的使用时间在 20 秒至 60 秒之间,长时间等待容易使排队的其他用户感到沮丧。此外,对以色列老年 ATM 用户的研究发现,他们需要界面内容更简单、术语更易懂的 ATM。因此,设计易用的 ATM 界面,以帮助用户更高效地完成交易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ATM 与用户的交互过程是固定的。每家银行会选择一组服务在其 ATM 上提供,用户每次输入 PIN 后,都会看到相同的服务列表,且每项服务通常在单独的界面中提供。例如,美国银行的 ATM 界面会显示可用服务,用户需从中选择所需服务。但如果大多数用户仅使用“余额查询”和“存款”操作,我们可以只显示这些操作,并提供“其他选项”按钮以访问其余服务,这样可以减少大多数用户的使用时间,使界面更易用。同样,如果许多用户查询当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